眩晕病例网络会诊二

白癜风是怎样引起的 http://baidianfeng.39.net/a_bdfzyyq/151004/4705468.html

(二)眩晕的诊断和治疗经验

黄声:很多术者,对寰椎关节微错位都会用手法复位。而对病程较短的患者可以复位,但对数十年的患者来说,并不能达到复位。寰椎韧带与翼状韧带,十字韧带,以及关节间韧带与关节囊的功能,会出现退变,或钙化或废用。这时手法不可能达到复位,对这些患者,我们相对地松解这些韧带。通过颈周肌群的拮抗手法,改善血供,对卡压的感受器进行手法逃逸。症状也能得到缓解,而寰椎颅底关节不会得到复位!

这个患者既然初确诊为"颈性眩晕",先用手法或其他方法治疗后,如无效再深入治疗。你先谈像这样的患者用什么样手法。

欧阳晖:我使用针灸整脊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先针后整,针脊结合。针(刺)对枕下肌群安全有效。先针后整,针后枕下肌肉已松开,手法得以轻巧实施,通常不强行整复。

黄声:枕后肌与枕下肌会不会都有关系?枕后肌的头部症状,患者主诉头晕。而不会出现天翻地覆,视物旋转的症状。一个是血管,一个是脑性或体液性平衡,是有区别的。

短小肌与关节韧带功能与其相适应的舒展长度有关。超过长度则失去收缩功能,而是起稳定和固定关节的作用。小直肌与大直肌等还是取决于翼状韧带十字韧带的弹性与舒展性,决定颅底与颈椎横突间的关节囊的功能活动。而该处有丰富的血管与神经分技与平衡感受器,小直肌挛缩会产生一定的症状,后枕部疼痛为第一症状。

颈性头痛眩晕压痛点在颈乳突下,可以对此处舒展,再进行对抗,即能消除疼痛点而头痛眩晕消除或缓解。小手法安全可靠。

欧阳晖:枕后肌与枕下肌可能都有关系。各类头痛眩晕都会有枕下肌群的紧张,反过来,枕下肌群紧张引发或加剧头痛眩晕的程度。再次强调,枕下肌群在这个恶性循环中是主角。枕后肌受影响,则会出现枕后痛。按传统经络辨证,属太阳头痛。针灸治疗,简眀直接,安全有效。

黄声:耳石症可用针刀(0.6),向对侧耳后乳突下进2公分处左右,切割一次出针刀。再在同侧肩胛冈上,颈椎34用(0.8)针刀向骨面切割前后二刀即可。耳石症即可消除。四名患者经一次治疗已三,四年内没有复发。

欧阳晖:针刀治疗耳石症的原理是什么?

黄声:针刀机理实质切断耳蜗被颈1,颈3,4,肩胛骨与耳前舌骨肌相连接的肌纤维结构。如耳石症可以摸到此处的筋结压痛点。

欧阳晖:耳石症不做(手法)动作,能够复位?

黄声:耳石症,石是怎样形成?有石吗?从手术也好,患者自我感觉也好,都没有发现介剖上的"石"的存在。既然无石可寻,复位不复位都可用手法或针刀,针灸,吃中药得到治疗或缓解。手法复位并不是把"石"物归原处,而是松解对耳蝸纤维组结构的松解,包括前庭平衡感受器的牵拉!

欧阳晖:观点独特,有依据吗?

黄声:治疗结果就是每个术者的依据。

欧阳晖:很可能不是耳石症。

王春雷:解剖上的耳“石”是客观存在的。耳石是种碳酸盐结晶体,在脊柱动物内耳球囊、卵圆囊的耳石膜上附着(耳石器)。在某种特殊病因下,可脱落于内淋巴液中产生位置性移动刺激半规管的毛细胞产生眩晕感及眼震。至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叫做耳石症是不是科学,其发病机理,确实还值得探讨。黄老师的针刀治疗耳石症(准确的说是位置相关性眩晕症),令人耳目一新!有机会一定要去眼见为实。

黄声:从解剖角度上可以知道,不管什么是腔道还是内管道,其结构均有组织液充盈,这"石"如何流动,而囊的开口又怎么正确无误地入囊,既能进就能出!石的比重与组织液的比重多少?做手法的实质,通过头颅转动下垂再扶起坐位,是用头颅转动的角度,牵拉高位颈椎的纤维结构,使耳蜗周围结构松解。

王春雷:转椅复位是不需要病人转动头颈部的,大多数确诊耳石脱落者经转椅复位可终止眩晕。不过您的耳蜗周筋膜松解理论,好像可以解释"为什么临床上有的耳石症病人用颈椎旋转手法也能达到缓解"。值得深入客观研究来证实!见过耳科医生对前后半规管耳石脱落不用标准Epley动作,而是用近似旋颈快速甩头法也能完成复位的,颇有正骨意味。

黄声:所以从手法与其他治疗手段的有效性推理,对于"耳石症"眩晕的机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责疑"石“是否物归原位的理念。

欧阳晖:这还是耳石症的诊断问题,特别是耳石症和颈椎病的鉴别诊断。如果眩晕病人引出眼颤,耳石症可以确诊。颈椎病没有眼震。

黄声:耳石症,不复位能会自愈吗?临床中眼颤,不一定是"耳石症",没有症状也不少。医院原人事科干部,从小眼颤,并无他症。在门诊中碰到多例颈椎病伴眼颤,颈椎病缓解了,而眼颤却仍旧。询问后,患者对某物久视五秒以上,就会出现眼颤。

实质上美尼尔氏综合症,耳石症,耳前庭功能挛乱症,病名不同,发病机制应该相同。治疗方式可以不同,不治疗自行缓解也非常多。发病大多迷走N易兴奋人群,内分泌平衡失调人群,女性多见,多伴有颈椎病史。

欧阳晖:如果眩晕病人引出眼颤,耳石症可以确诊。有眼颤不一定是耳石症。颈椎病没有眼震。排除了耳石症的颈椎病人见眼震,应该伴有其他引起眼颤的疾病。

张振宇:同意。我见过一例我的朋友,耳鼻喉科主任医师,颈项痛眩晕头痛眼震,CTA检查后是颈动脉V4断夹层,医院支架治疗,症状消失。有时候都想不到,做CTA之前无论如何我都想不到是这病。他找我做手法来着,只是理筋,当然拍了普通片子之后做的。当时舒服一点,有所缓解,第二天症状依然如故。因为是医生,在本院做起检查来,很方便。当天查完了,就去医院了,支架效果很好。有时候看病也不能太过凭经验,能查的都查查吧。有时候都想不到的问题会出现。

欧阳晖:谢谢分享。明确诊断不仅指导治疗,更重要的是避免失治误治。

关秉俊:眩晕有外周因素也有中枢因素,归根结底还是中枢因素。没有耳石症病史的正常人,放在旋转机上旋转,然后停止旋转,让实验者平躺静止,这么做也是可以复制出临床眩晕症状的。这个实验反映了中枢对“眩晕”的感知确认并不需要即时的旋转运动,大脑被“欺骗”了。实际上大脑没有被欺骗,而是大脑里的一个病理机制被激活了。我能够想到是大脑里的某处的左右动脉里的流速不对称了,使得中枢确认为“眩晕状态”。速差导致旋转运动。

黄声:旋转运动是离心运动,组织液成为压力,离心导向剌激平衡结构,但不产生定位眩晕,任何角度都会眩晕。头部惯性离心运动停止后,平衡器压力消除,眩晕也即刻消失。这种运动,可以闭上眼,可减少压力进行缓解液压的刺激。飞行员训练,是训练组织液对平衡器官压力调正,消除敏感器的受力改变。

王春雷:优秀的专业书籍是前人集体经验和智慧的结晶和集成,可以说每一位被写进教科书的人名都是该领域的天才!诚然每个学科的进展有阶段认识的局限,甚至出现错误的可能。但是,如果我们动不动就以自我有限的学科知识和片段经验,提出假说而无科学论证与实验支持,似乎不太站得住脚跟。质疑是推进学科进步的最好方式,我觉得进入到眩晕本质的研究。可能群内专家大多数并非该领域特长,谨推个田军茹眩晕工作室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izihuaa.com/zhzh/835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