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生如夏花,那夏花究竟有多绚烂

夏至来临,夏花绽放尤为热烈。花期与物候联系颇密,似乎在提醒我们日日有花开,做生活的有心人,寻常日子也可乐出“花儿”。

花儿,美丽的代表;

夏天,热情的季节;

夏日的花儿,是多么绚烂!

茉莉

清汪承霈《春祺集锦图》局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暮春郁绽茉莉花,玉骨冰肌影香纱。”暮春初夏,茉莉花开,沁人心脾的香开始在空气里氤氲着。叶子碧绿,花朵洁白无瑕,清淑柔婉的气质呼之欲出。

茉莉花茶的历史可追溯至南宋。宋代诗人江奎的《茉莉》诗赞曰:“他年我若修花史,列作人间第一香。”以花入茶,旨在“茶引花香,以益茶味”。选刚开的花儿,以3比1的用量制作出来的花茶,更符合挑剔品茶人胃口。

“薰风自南至,吹我池上林。”茉莉的香,幽远沉静。凑近了闻,浓浓的,像化不开的味道;隔远了闻,却是若隐若现,缱绻而不失优雅。

明陈淳《茉莉轴》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栀子

南宋佚名《夏卉骈芳图》局部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端午佳节前后,甚是热闹。栀子、石榴和蜀葵等争相展露娇姿美态。“孤姿妍外净,幽馥暑中寒。”暑气初袭,幽雅馥香的栀子仿佛带来丝丝凉意。绿叶、白花、黄蕊,记忆中的栀子美好依旧。

明仇英《花卉草虫图》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栀子花栽培的记载最早见于汉《史记》中的“千亩卮茜”。栀子是重要的经济作物而非观赏花卉。栀子的果实可用作黄色染料。《史记·货殖列传》载:“若千亩卮茜,千亩姜韭:此其人皆与千户候等。”这里的“卮”和“茜”都是指染料。在当时,倘若家中有千亩栀子与茜草,其富足可匹敌千户候。

植物染料颜色那么多,为什么能使人获利的是栀子和茜草呢?这与汉朝尊崇的颜色和其他染黄作物尚未推广运用有密切关系。因此,栀子在黄色染料方面可谓一家独大。

当时花开时节,望如积雪,香闻百里的壮观景象。栀子花绽苞后会结出倒卵形而有棱的绿色果实,象一只注满美酒的酒杯。然而入秋后栀子花变成黄红色,又如注入南国绍兴黄酒。酒杯古称“卮”,因其子实似之,故得“卮子”之名,而“栀子”是由“卮子”转化而来。栀子花叶色四季常绿,秀美翠色。花朵洁白玲珑,芳芳素雅,若有似无,妙香久远。一圈绿色外缘包围着雪白的花蕾,犹如玉琢琼雕,弥漫着沁入心脾的芳香,格外清丽可爱。据《太平广记》记载:“诸花少六出者,唯栀子花六出。陶真白言:‘栀子剪花六出,刻房七道。’其花香甚,相传即西域薝卜也。”此是栀子花奇特的地方。

明吕纪《四季花鸟图-夏》局部

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石榴

清邹一桂《蜀葵石榴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石榴的花托肥厚如小金钟,花瓣薄而多褶,层层叠叠,收于花托内。花与果并生枝头,边开花边结果。

明陆治《蜀葵石榴花图》局部

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藏

石榴与中国的服饰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梁元帝的《乌栖曲》中有“芙蓉为带石榴裙”,古代妇女着裙,多喜欢石榴红色。当时染红裙的颜料,主要从石榴花中提取而成,因此红裙又称“石榴裙”。

久而久之,“石榴裙”就成了美人的代称。“拜倒在石榴裙下”,则形容男子被女人的美丽所征服。

石榴花直到西汉才传入中国。石榴花在古代也被称为安坡石榴和土林。石榴花的形状像寺庙的钟。其有许多颜色,如红色、粉色和黄色。在古代,女人经常在头发上放石榴花来衬托她们的美丽。石榴可以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硫、一氧化碳和其他有毒气体。它属于环保花卉,可以种植在庭院里。它有净化空气的作用。

明陆治《榴花小景图》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徐渭《榴实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蜀葵

宋佚名《蜀葵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蜀葵是产自我国西南地区的传统名花,在我国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现已传播到世界各地。历代文人墨客为了挖掘它的文化内涵,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蜀葵最早的名称是“菺”和“戎葵”。我国的辞书之祖(成书于战国至西汉之间)《尔雅》云:“菺,戎葵。”为什么称之为“戎葵”?宋人罗愿在《尔雅翼》中解释说:“凡草木从‘戎’者,本皆自远国来。”在中国古代,称西边的民族为“西戎”,“戎葵”之名,是表明这种植物的产地是“西戎”,而“西戎”实际上就是古蜀国的地盘,所以自晋代后,人们干脆称它为“蜀葵”。

清蒋廷锡《蜀葵萱花图》局部

辽宁省博物馆藏

蜀葵,虽称不上国色天香,但茎秆挺拔,花开绣锦夺目。南朝颜延之赞它“渝艳众葩,冠冕群英”。因其可达丈许,花多为红色,故又名一丈红。花瓣有5枚或更多,边缘波状而皱或齿裂。

明陆治《蜀葵石榴花图》局部

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藏

单朵的蜀葵花,朝开暮落。“昨日一花开,今日一花开。今日花正好,昨日花已老。始知人老不如花,可惜落花君莫扫。人生不得长少年,莫惜床头沽酒钱。请君有钱向酒家,君不见,蜀葵花。”唐代诗人岑参的《蜀葵花歌》,正是借花抒情,感慨光阴如落花,一去不重来。

明戴进《葵石蛱蝶图》局部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明代张瀚的《松窗梦语》曰:“蜀葵花草干高挺,而花舒向日,有赤茎、白茎,有深红、有浅红,紫者深如墨,白者微蜜色,而丹心则一,故恒比于忠赤。”在古代诗人眼里,蜀葵象征忠,萱草代表孝,两者相结合,表忠孝之情。

清邹一桂《蜀葵石榴图》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据《铁围山丛谈》记载,五代南唐杰出画家徐熙曾绘《碧槛蜀葵图》,至宋代被王晋卿收藏。宋代画家中,名家李嵩、毛益、鲁忠贵等人都有蜀葵画留存至今,李嵩的《夏花蓝图》,蜀葵在中间位置,显然被作者视为夏季的主花。毛益的《蜀葵戏猫图》,又名《蜀葵游猫图》,图中有四只猫在蜀葵花下嬉戏,另有两只蝴蝶在翩翩飞舞。此画的寓意,应在猫和蝶的谐音上,猫蝶谐音“耄耋”,寓祝寿之意。

荷花

南宋吴炳(传)《出水芙蓉》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咏莲最广为人知的,当属宋朝周敦颐的《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此文一出,莲花便从此有了高洁的君子形象。

南宋冯大有《太液荷风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民俗:

观莲花:早在宋代,每逢六月廿四,民间便至荷塘泛舟赏荷、消夏纳凉。荡舟轻波,采莲弄藕,享受浩月遮云的夏夜风情,好不惬意。放荷灯:是日夜,以天然长柄荷叶为盛器,燃烛于内,孩儿持以玩耍;或将莲蓬挖空,点烛作灯,置于屋内及庭院;或以千百盏荷灯沿河施放,随波逐流,星光闪闪,波光粼粼,烛光点点,十分好看。

90年代澳门回归前制定特区的区旗、区徽,也选用荷花为图案。这是因为这些城市和特区的历史渊源,民风习俗、情操陶冶与荷花息息相关。尽管他们遥隔数千里,发展的道路各异,然而,人们对荷花的喜爱心态却一脉相承,只是情韵各异。

百合

清恽寿平《鱼藻图册》百合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百合的球茎犹如蒜瓣,呈现聚合之姿,被赋予美好之名“百合”,自带讨喜属性。花大、多白色、漏斗形,有状如喇叭一说。适应性很强,在南北方地区都可以种植,可居家种植观赏。

南北朝的梁宣帝曾作诗云:“接叶有多种,开花无异色。含露或低垂,从风时偃抑”,赞美百合素雅高洁、遗世独立的品性。

五代贯休《画罗汉轴》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不同的人或场合,插花标准千差万别。禅房插花,为陈设于僧人日常起居禅室中的插花。讲究“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常选用百合、芍药、柳枝等色彩淡雅的花卉,表达空灵、静心和纯净等禅意。

清上睿《草虫图》局部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

谐音式插花,于清代兴起。以花材、容器、配件的名称中音同字不同的组合,构成吉祥意义。如柏树、万年青、荷花、百合的谐音组合为“百年和合”,为新婚祝福佳语。虽稍有牵强附会之嫌,但亦表现民间习俗、追求富贵吉祥的心愿。

南北朝的梁宣帝曾作诗云:“接叶有多种,开花无异色。含露或低垂,从风时偃抑”,赞美百合素雅高洁、遗世独立的品性。

百合、柿子、灵芝、苹果等组合在一起,有「百事如意」、「平安如意」之意。

清陈书《岁朝丽景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我们尊重原创,所推内容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告知,我们会立即处理。来源于博物馆,转载于网络。第一文物修复研究院

扫描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izihuaa.com/zhzh/832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