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我生命里的渡船人
——谨以此文献给我离世的母亲
栀子花开/甘肃舟曲
曾记得,在十几年以前,我就萌发了为我的母亲写一篇文章的念头。可是,总以工作忙为借口,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母亲日渐苍老,而我却迟迟未动笔,或许缘于母亲在我心中的至善至美,还是担心自己没有文采怕写不好而愧对于母亲?
母亲没有读过书,也就不识字,在她生活的那个缺吃少穿的年代里,女娃很少读书。听她说,她上过扫盲班,也就简单的能认识几个字。母亲从小随外婆生活在她舅舅家那个偏远的村子里,因为那里土地多,能让他们兄弟姊妹们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直到现在,母亲说起她小时候和外婆生活在一起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
母亲嫁给父亲时年纪尚轻,父亲甚是怜爱,抑或是父亲大她很多的缘故吧。由于母亲年轻时身子弱,父亲是读书之人,又聪慧好学,他自学中医,慢慢地母亲的身体在他的悉心调理下,一天天好了起来。但父亲和他们那个时代的人一样,没有逃过那次政治劫难,身心的摧残,使我自幼就失去了父亲,于是养家糊口的重担就全落在母亲的肩上。一大家子十三口人的吃喝拉撒,全都由她扛着。她用她那瘦小的身躯,坚强地撑起了我们这个家。
在那个计划经济年代,什么东西都缺贵。再说那时我们家土地少(县城四街两巷都是如此),一大家子人的吃饭问题就成了她所要解决的头等大事。家里的一日三餐她要做,田间地头她要忙,还要在干农活的闲暇之余采摘药材,以备冬天捏酒粬时用。在冬天农闲之际,母亲就请来街坊邻居帮忙,把采摘好的草药放到大锅里用大火煮开(那时都用柴火做饭),然后把备好的青稞糠盛放在一个大蒲篮里,用煮好的草药水调好,要拿捏好湿度,不能太干也不能太湿,就这样大家就开始捏粬子了,做好后的大致形状就像现在咱们市场上卖的窝窝头。这时就要我们这帮小屁孩搭把手了,要把做好的酒粬一个个晾放在麦草上,还要隔两三天翻晒一下,直到晾干为止。这还不算完事,母亲还要将这些粬子用麻绳串成串(十个为一串),最后搭在耳房的横梁上以防受潮。农历二、三月份,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母亲用背篓背上做好的酒粬,走乡串村,以物易物,换回我们急需的粮食。就这样慢慢地,与江盘、坪定的乡亲交成了朋友,我们便成了他们的“主儿家”。母亲不辞辛劳,克勤克俭操持着这个家,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或许我吃苦耐劳的性格就是受母亲影响的吧。
母亲虽然是一个农村妇女,但她善于接受新事物,她时常教导我们碰到不会的就要学,而且学不仅要学会还要学好。就比方说擀饺子皮、包子皮吧,我小的时候是那种很传统的做法,把面整案擀好后,用茶盅括下来包包子,或切成梯形的小面片包饺子,那样做出来的包子皮比较厚,饺子出锅容易烂。不知从啥时起,母亲学会了擀饺子皮和包子皮,大概是二嫂从别人跟前学来的吧,母亲也就会了。再比如炒土豆丝,母亲那一辈儿都是用擦子擦成丝,可我表姐学厨子回来给我们切丝,都说比擦得好,主要是口感好。过不了几天,我家的饭桌上就出现了母亲手工切的土豆丝。由于她好学善钻,母亲还会做宴席,只要街上的人需要,她都尽力帮忙做好。就拿一年一次的庙会来说,我们都是要做贡品祭献神灵的。小时候水果缺贵(那时候没有反季节水果),大人们就想办法用面捏,捏些橙子、佛手、石榴等,惟妙惟肖,就这还得请匠人做,母亲给别人帮过几次忙之后,轮到自己家做的时候,她就可以自己动手做了。母亲就是这样心灵手巧,她不仅茶饭好,而且手作也好。记得快到过年的时候,她就熬夜给我们姊妹几个做新鞋。儿子出生后,每到夏季,拿老人们的话说就是天气最长的时候,她就老早给我儿子缝棉衣棉裤,做棉鞋,虽然眼睛有点昏花,但她说做得暖和,娃不冻。可惜的是母亲的精明能干我们姊妹仨却没有很好地得到传承,因为她做事干脆利索,所以很多家务不需要我们帮衬,倒嫌我们添乱,尤其是我——家里的老小,她常说只要你把书读好,其他的事长大了自然会做的,这或许得益于母亲对我的娇惯,最后纵容了我的懒惰和一无是处。
即使如此,母亲却并没有放松对我们的教育,家教是很严的。她用她那高洁无瑕的德行和操守无时无刻的鞭策着我,催我奋进,让我自强。把每件事做到最好是她对我们耳提面命的要求。所以也就造就了我们姊妹们好强不服输的性格,在我的人生道路上,凡事做到最好甚至是完美就成了我做事致命的弱点,成与此,累于此,弄的自己身心疲惫。母亲在我们街上人缘是极好的,无论是对大人小孩她都以礼相待,她常说吃亏是福,唯有舍才能得,所以街坊邻居、亲戚“路过”都是很敬重她的,逢年过节都要去看望她,跟她拉拉家常。时光荏苒,我们做儿女的都已为人父母,已到耄耋之年的她,早已是儿孙满堂的老祖母了。四世同堂,其乐融融,该到享清福的时候了,但她依然不辍劳作,除非病倒。
母亲,我老去的跟中国千千万万农村妇女一样伟大而坚韧的母亲,是我生命里的渡船人,渡我,也渡了别人,即使转身离去,依旧教人深深地怀念。
作者简介:栀子花开,女,汉族,甘肃舟曲人,相信诗酒田园才是生活的真味。
图片来源:网络
征稿启事: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十九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深入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提升舟曲化软实力,营造和谐文化氛围,活跃群众文化生活,舟曲县文化馆以《舟曲文艺》期刊为主阵地,立足舟曲本土文化的挖掘、宣传和推介,现推出《心在舟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