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互通(深港通,沪港通)机制的完善,其核心在于取消额度上限,这也就意味着A股将接近于全面开放于海外投资者,而港股也将接近于全面开放于内地投资者,只是在每日的额度上受到一些限制。沪港通和深港通下的每日额度,由沪深交易所分别控制、互不影响,也互不调剂。两地市场将迈向共同市场,这将意味着什么投资机遇?本期“晓辉和他的朋友们”和“复旦乐游天地会金融群“非常荣幸邀请到了中信证券首席海外(港股)分析师杨灵修先生,来和我们聊聊:#沪港深一体化下的投资新机遇#。
杨灵修:中信证券首席海外(港股)分析师。他曾任中信证券A股高级策略分析师,加入中信前,他担任瑞银中国股票策略分析师,巴克莱资本驻香港经济学家等职。年获Asiamoney评选中国最佳策略研究前三(团队成员),-12获FinanceAsia亚洲最佳宏观研究第一(团队成员)。他毕业于复旦大学并获美国华盛顿大学理学硕士学位,在核心刊物上发表多篇文章,包括《国际经济评论》(中国),《MITAsianEconomicPapers》(美国)等。
一、南下资金在香港市场的投资
杨灵修:目前市场考虑的核心问题是港股经历了今年的大幅上涨后,贵吗?我们横向对比目前纳斯达克估值在36-37左右,盈利增速2-10%左右,法国英国德国这些国家的盈利增速在6-8%左右,17-24倍的估值,现在香港市场12.5倍,所以对全球资金来说,香港市场不能算是一个偏贵市场。互联互通实施以来,大量大陆资金通过这一渠道进入香港市场购买港股,这一现象被称之为“北水南下”,对于南下资金讲,香港市场对于A股来说,还有20%折价。所以无论从全球资金还是大陆资金角度来看,都不能说香港市场是一个偏贵市场,未来大方向我们还是会看好。
南向资金的买入都有哪些品种?买的最多是建设银行、工商银行、腾讯控股的大市值股票,稍微数字做些变化,来算一下相对持股比例,就会发现像大家非常熟悉的长城汽车、广汽集团、融创中国、新华保险、洛阳钼业这些股票买的非常多。
内资购买香港股票,背后如何去做决策?我们怎么去看机构的行为?1、理解机构行为,最重要的是机构只会买自己熟悉的东西,作为机构来讲,不是买几百万的股票,都是买几千万或者1个亿,最大的不同是机构行为而不是个人行为,个人可以短进短出,而机构去买一个股票,肯定是要做基本面研究且长期持有。2、如何熟悉?任何认知都是有认知曲线的,当年老外如何认知中国,就是中国怎么去认知香港市场?这两者认知是一样的,机构是相通的。举个例子,机构到国外为何买银行股?因为银行是对他们的第一波认知,机构最先打交道的是当地的金融机构,所以金融机构,银行,券商,保险是第一层次被熟悉的股票。第二层次是AH市场两地上市的公司,因为这些公司他们本来就熟悉,可能都做过研究。第三层面随着认知会寻找细分行业龙头。香港市场上70%都是中国公司,为什么我们会去香港买?因为企业都是中国公司,只是股票发行在香港,这个公司都在我们身边。比如腾讯,虽然不是两地上市公司,可是大家都在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