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
shí
时
jié
节
叶
落
惊
秋
丰收时节
秋为七月节。
春为生,熟为秋,熟为轻,故秋为轻盈展翅,由此才称“飞龙秋,游上天”,有秋高气爽。
春花秋月,花为温馨,为繁;月为清寒,为简;由此秋夜明,秋风白,才有碧水秋素,秋水为神玉为骨。
秋明空旷,野色浩无主,也才秋波横流,秋爽媚人,秋怀难耐。如此理解收成之季才好。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
立秋不仅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即将来临。也表示草木开始结果孕子,收获季节到了。
七月流火
“七月流火”的“火”,其实是指火星的位置从中天西降,意味着暑退秋至。火星是古人所指苍龙七宿中的心宿。
《尔雅》称七月为“相月”,“相”应为相助之意,天气相助而万物长成。
七月还被称为“兰月”,泽兰七月开莹莹白花,有一种温馨的清香。
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
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桐月明中。
——《立秋》·[南宋]刘翰
暑
去
凉
来
立秋三候
立秋之日“凉风至”,“凉风绕曲房,寒蝉鸣高柳”。凉风是西风肃清之风,肃清是为收敛,秋为“揫”,“揫”(jiū)就是敛聚。
后五日“白露降”,“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清凉风来,露珠晶莹变白,白是秋之标识。但露尚未凝滞,还能在阳光下滚动,非“相思黄叶落,白露点青苔”之露。
东汉刘熙的《释名》释露为“虑”,草木感知一年一度将凋零而忧,由此“露红凝艳数千枝”,亦成一种壮美悲怆。
再五日“寒蝉鸣”。曹植诗云“踟蹰(chíchú)亦何留,相思无终极。秋风发微凉,寒蝉鸣我侧。”
古人硬要分辨寒蝉小而青紫,其实应是蝉于秋凉后发声困难,知生命将尽的变声凄切。
碧树未摇落,寒蝉已悲鸣,此时“夜凉枕簟滑,秋燥衣巾轻”。
且
道
秋
安
贴秋膘
早立秋凉嗖嗖,晚立秋热烘烘,预示秋后天气能凉爽。老北京习俗,立秋日戴楸(qiū)叶,妇女儿童以楸叶剪成花样,取其秋意,吃莲蓬、藕,赏苿莉、枙子花,也要吃肉,“贴秋膘”。
楸树下垂的细枝称“楸线”,陆游的句子:“摇摇楸线风初紧,飐飐荷盘露欲倾”,飐(zhán)是风吹飘摇,新秋初凉,意境之美,如沐其中。
秋忙会
秋忙会一般在农历七八月份举行,是为了迎接秋忙而做准备的经营贸易大会。
或与庙会活动结合起来举办的,或单一为了秋忙而举办的,其目的是为了交流生产工具,变卖牲口,交换粮食以及生活用品等。
其规模和夏忙会一样,设有骡马市、粮食市、农具生产市、布匹、京广杂货市等。
啃秋习俗
农人的啃秋豪放,在瓜棚里,在树荫下,三五成群,席地而坐,抱着红瓤西瓜啃,抱着绿瓤香瓜啃,抱着白生生的山芋啃,抱着金黄黄的玉米棒子啃。
实际上,啃秋抒发的是一种丰收的喜悦。
秋社
秋社原是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收获已毕,官府与民间皆于此日祭神答谢。
始于汉代,后世将秋社定在立秋后第五个戊日。
宋时秋社有食糕、饮酒、妇女归宁之俗。
唐韩偓《不见》诗:“此身愿作君家燕,秋社归时也不归。”
至今,中国不少地区仍流传有“做社”、“敬社神”、“煮社粥”的习俗。
立
秋
进
补
不宜大补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乃古人对四时调摄之宗旨,告诫顺应四时养生,知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
俗话说:“一夏无病三分虚”。
立秋之后,虽早晚会较凉爽些,但“秋老虎”肆虐,往往使人极易产生倦怠、乏力之感。
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可根据需要适当进补。
在饮食方面应该特别注意定时定量、润燥强体,应吃些生津养阴、滋润多汁的食品,少吃辛辣、煎炸食品。
同时,中医认为,肺与秋气的关系十分密切,应多吃有润肺作用的食品,例如百合、莲子、山药、藕、平菇、西红柿等。
幸
福
晒
秋
立秋晒秋
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
生活在山区的村民,因地势复杂,村庄平地极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或挂晒农作物,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现象。
晒秋的“秋”,指丰收的农作物和果实。
“晾晒”的农俗现象,并非秋季“专属”,一年四季都有展示,在丰收的秋季,表现得更为丰富、更为“神韵”。
文章来源:网络,有修改。如有侵权,请致函即删。
欢迎原创投稿,稿酬从优。
往期精彩回顾因为爱情,我们看到了幸福的模样
云游四海间,修行名山中
江流天地
中华“诗城”文化源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