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工作就来软件开发求职招聘交流微信群 https://www.edunews.net.cn/2021/ywbb_0912/131570.html内蒙古扶贫
林西县:以“精准监督”护航脱贫攻坚
赤峰市林西县上官地村,一棵棵小苹果长势喜人。“这一棵果树的果子卖出去,至少有50多元收入。”7月22日,村民张树林正在经济林里给果树除草松土。林西县纪委监委在上官地村建成的亩经济林解决了他的收入问题,让他从过去的“贫困户”成为现在闻名乡里的“勤劳户”。今年66岁的张树林,家里种着10多亩地,年收入多元,加上村里的社保等一些补助,日子过得还算安逸。可天有不测风云,前几年老伴突然生病,为了治病花光了家里的积蓄,成为村里的贫困户。正当他为生计发愁时,林西县纪委监委来到村里进行帮扶,县纪委监委与村两委因地制宜,由县纪委监委协调县林草局建成亩经济林。张树林看到机会,不仅以土地入股,实现利益共享,还积极向村里争取果树种植等相关工作,仅这一项年收入就有1万多元。如今,这片经济林使村里的户村民获益,其中带动贫困户78户。“经济林产业的发展,不仅增加了村集体的收入,还让当地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其中大多是村里的贫困户。我最大的愿望就是继续扩大产业基地,让更多农户参与到这里来脱贫致富。”上官地村村支书王文海说。林西县纪委监委还协调县委组织部建成一座鱼塘,租金收入5万元,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同时拿出10万元帮扶资金为上官地村打了一口经济林配套机电井,覆盖亩经济林,预计年收入能有30万元;投资10万元建成一家超市,贫困户持卡可享受商品优惠政策;投资10万元完善6个广场健身配套设施。自年林西县纪委监委对上官地村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以来,始终坚持以产业发展为主的思路,累计投入50多万元大力发展经济林、养殖、扶贫惠民超市等产业,带动了当地贫困户脱贫致富。在投入资金的同时,林西县纪委监委紧盯监督主体责任、干部作风建设、项目和资金监管实施再监督,确保每一笔扶贫资金都用在刀刃上。经过几年的精准帮扶,如今上官地村78户贫困户都已顺利脱贫。在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战中,林西县纪委监委时刻紧绷监督保障这根弦,深入田间地头、镇村企业、项目现场等地,全面排查和严肃查处责任不落实、举措不务实、作风不扎实等问题,用“监督到村覆盖到户、监督到户覆盖到人”的韧劲,确保脱贫工作成效明显。“无论群众反映的问题事大事小、涉及资金钱多钱少,只要线索真实可信,具有可查性,就交办督办,及时回应群众关切,对敢向扶贫资金伸手的行为决不客气。”林西县委常委、纪委书记、监委主任李占勇在问题线索排查会上斩钉截铁地说。为推动脱贫攻坚精、准、细、实、廉,林西县纪委监委实行县纪委常委、监委委员联系乡镇制度,参加乡镇的工作会议实行常态化执纪,对贯彻落实脱贫攻坚决策部署不坚决不到位,在扶贫领域违规违纪、虚报冒领、优亲厚友、暗箱操作、挤占挪用等问题“一案双查”。年以来,共接到扶贫领域和脱贫攻坚工作问题线索个,立案85件,给予69名相关责任人党纪政务处分。林西县脱贫攻坚整改落实推进组在对工作中的氛围不浓、精准识别不准、帮扶责任人不明、帮扶措施不细、驻村工作不力、档案资料不全、工作进度不快、领导重视不够等突出问题,现场提出整改要求。“越是攻坚克难,越要有铁的纪律保障。我们县纪委监委实施脱贫攻坚专项纪律检查,就是要通过严厉追责倒逼工作落实,以‘精准监督’护航脱贫攻坚。”李占勇坚定地说。巴林右旗宝日勿苏镇举办扶贫车间岗前培训班
为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效,提高脱贫质量,近日,巴林右旗宝日勿苏镇在巴林右旗斯钦图娅民族手工艺品制造有限公司举办扶贫车间劳动力技能培训班。此次培训为期33天,40多名周边嘎查村贫困农牧民参加培训,按照“政府主导、企业带动、农户参与”的模式,邀请具有多年民族服饰制作经验讲师,主要针对蒙古族服装制作进行讲解和实操训练,主要学习民族服饰多种裁剪方法、手工针法、蒙古袍缝制方法等。通过1个多月的培训,争取让每一名参训学员学会独立制作“蒙古袍”。技能在手,脱贫不愁。参加劳动技能培训的学员纷纷表示,会珍惜培训机会,认真学习民族服饰制作技能,并坚定脱贫信心,依靠自己的双手早日实现脱贫致富。宝日勿苏镇吉林嘎查扶贫车间采取“企业+扶贫车间+贫困户”模式,既降低企业用工成本,又为本地农牧民创造更多就业岗位,满足贫困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需求,使贫困家庭稳定增收。乌拉特中旗产业扶贫见实效
今年,乌拉特中旗创新建立“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家庭生态农牧场+产业指导员+专家组+种养殖大户+农牧户+贫困户”标准化带动脱贫攻坚模式,持续巩固推进“七大产业扶贫链条”,带贫减贫益贫长效机制基本形成。实行产业发展指导员制度和帮扶包联机制。成立5个脱贫攻坚专项工作组,每个专项推进组包联2-3个苏木镇,9名帮扶责任人与贫困户实现无缝对接,3名驻村员始终坚守脱贫攻坚一线,共选聘35名产业指导员、20名专家,指导个产业贫困户、人发展产业,累计培训指导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多人次,贫困户产业发展台账已覆盖。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主导产业。带动每个贫困苏木镇因地制宜发展了2个优势特色主导产业,每个贫困嘎查村培养了3名创业致富带头人,有劳动能力和意愿的贫困人口掌握了1项实用技术,充分发挥12个扶贫产业园区、4个项目、11个带贫主体、9个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小院基地、户庭院经济示范户等带动效应作用。目前,12个园区累计投入财政及扶贫资金约.6万元,带动贫困户户、人、人均增收元;实现贫困人口“产业链条”全覆盖。“两不愁”已经解决,“三保障”基本解决。准格尔旗持续发力推进“中国社会扶贫网”建设
中国社会扶贫网自年12月上线以来,准格尔旗高度重视中国社会扶贫网推进工作,成效凸显,其中“中国社会扶贫网”信息宣传、爱心人士注册量等工作获得自治区扶贫办好评。目前,准格尔旗“中国社会扶贫网”推进进度为,总注册人数人,其中县、乡、村三级管理员注册人,建档立卡贫困户注册人,爱心人士注册人。经分析自治区扶贫办《中国社会扶贫网工作推进日报》及准格尔旗“中国社会扶贫网”贫困户注册量与国办系统建档立卡贫困户数量比对,准格尔旗建档立卡贫困户注册量占准格尔旗建档立卡贫困户数39.46%,针对建档立贫困户注册率低,准格尔旗精准脱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按照数据比对情况,核准各苏木乡镇未完成贫困户注册量(布尔陶亥苏木:82人大路镇人、龙口镇人、纳日松镇65人、暖水乡45人、沙圪堵镇人、十二连城乡人、魏家峁镇人、薛家湾镇人、准格尔召41人),精准分配任务,要求各苏木乡镇乡、村级管理员按时限提高注册率,县级管理员每日通报各苏木乡镇中国社会扶贫网整体推进情况。下一步,准格尔旗将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爱心对接”率。已在旗级官方媒体准格尔之窗发布了《关于注册中国社会扶贫网爱心人士的倡议书》,倡议党员干部、群众助力“中国社会扶贫网”建设,注册为爱心人士,积极参与捐赠帮扶,向需要帮助的贫困家庭伸出援助之手,让爱与贫困户需求有效对接。目前,建档立卡贫困户累计发布需求7条,对接成功3条涉及金额元,资金对接成功率75%,2条需求后台审核已通过,正在等待帮扶中,2不符合发布需求条件,管理员经核实情况后审核不通过。同时,准格尔旗积极探索消费扶贫与“中国社会扶贫网”建设工作与对接运行,开展线上销售工作,计划将国务院扶贫办公布的第三批认定《全国扶贫产品目录》中的7家企业27大类(内蒙古高原杏仁露有限公司6大类产品,鄂尔多斯市蒙融农牧业公司4大类产品,准格尔旗瑞生小杂粮加工有限责任公司4大类产品,内蒙古真涮美食品有限公司1大类产品,内蒙古准野山露食品有限公司4大类产品,内蒙古漫瀚农业科技有限公司2大类产品,准格尔旗矿区生态建设发展有限责任公司6大类产品)扶贫产品分阶段上线“中国社会扶贫网”。鄂托克前旗大池村:小摊位助力大扶贫“百鸡宴”唱响致富经
“柴火鸡嘞,正宗的散养柴火鸡,肉质鲜美、营养价值高,一大盘一百元,快来吃啊!”“老板,快给我们来一盘,再上4碗米饭。”近日,鄂托克前旗食品物流园区的交流会现场来自城川镇大池村的“百鸡宴”摊位异常热闹。一口口径1.5米的大铁锅里炖着50多只大池村众赢合作社养殖的柴火鸡,香味四溢,吃鸡群众赞不绝口。众赢农牧业专业合作社是大池村党支部牵头、农牧民参股的一家养鸡专业合作社。今年年初,合作社养殖了柴火鸡、珍珠鸡、朗德鹅等余只,眼下正到了柴火鸡出栏的时候,村里的几位村干部经过一番合计,决定利用交流会摆设“百鸡宴”,发展地摊经济,促进消费扶贫,带动集体经济增收。“这几天来我们摊位吃鸡的群众非常多,每天大概都有四、五百人,中午、下午各炖一大锅,早早就能收摊。”大池村党支部书记徐军高兴的说。据了解,这个小小的“百鸡宴”摊位,每天可以卖出柴火鸡多只,带来的经济收入达多元。如此火爆的生意,大池村第一书记张蕾道出了其中的秘诀:“我们的柴火鸡之所以卖得这么好是因为我们‘宏呄达’品牌得到了当地群众的认可,合作社的柴火鸡饲喂的都是苜蓿、草籽、枸杞等天然草料,再加上平时都是散养,野性十足,炖出来后散发着地地道道的土鸡味。”张蕾还算了这样一笔账,依托交流会,“百鸡宴”地摊大约可以摆设15天左右,平均每天销售只柴火鸡、收入1.5万元,半个月下来,合作社就能销售掉0多只鸡,收益20多万元。与此同时,前来消费的一户3口之家只需花费元就能购买一大盘鸡肉饱餐一顿,这样的地摊经济既推动了消费扶贫,也实惠了当地百姓。城川镇大池村通过“支部+合作社+农牧户”的养殖模式发展禽类养殖,已吸纳户农牧户入股成为社员,筹集到产业发展资金多万元,将周边村庄的27户贫困户链接到了产业链上,户均增收多元。如今,又以地摊经济的形式进行销售,增加集体经济10万元,提升了扶贫的质量和效率,激发了群众参与扶贫工作的积极性,真正实现了携手增收致富奔小康。(责任编辑:高凤义)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