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新华日报
□本报记者盛文虎通讯员孙良梅
6月25日,浦口响堂的栀子花已经进入末花期,但满山的花香依然沁人心脾。
77岁的王锦绣坐在村头的树荫下,不疾不徐扎着栀子花束,连花带叶,5朵一把。不远处的栀咖啡,设计师陈卫新和原住民孙娟依窗闲聊,氤氲的咖啡香里,打卡的年轻访客络绎不绝。沿着山路拾级而上,南艺工艺美术系主任王克震的“打做”工作室隐藏在民居里,他的个人作品展——“且将新火试新茶”已经进入最后的筹备阶段。
去年3月,浦口文旅集团启动“响堂计划”,通过与艺术家、设计师、品牌主理人的深度合作,对乡村要素进行解构和重塑,让乡土文化与艺术因子激情碰撞,将传统物产融入时尚业态,探索乡村振兴的无限可能。
文艺,让山村“不一样”
年的冬天,陈卫新初次来到响堂,就喜欢上了这个村子。淳朴、静谧、原生态、层次感,这是他对响堂的第一印象,“河西开车过来半个小时,真的是‘最近的乡愁’。”
彼时的响堂,已经经历过一轮美丽乡村建设,但年开园的桃源谷,一直不温不火。浦口文旅集团组建后,领到的第一个任务就是打造“不一样的响堂”。浦口文旅集团董事长周牧清楚记得,那天他和陈卫新顶着寒风,从光明路一直走到八采路尽头,聊乡村振兴,聊空间再造、聊业态布局。双方一拍即合,要用文化和艺术让响堂重生。
3个月后,陈卫新成了响堂项目的文化顾问,以“艺术重构乡村”为主题的“响堂计划”正式出炉。“美丽乡村经过10多年的演进,是时候换个玩法了。”他说,响堂位于老山生态红线内,必须依托现有资源,遵循它的自然肌理和文化本质,在重塑功能形态的同时修复传统记忆,实现乡村魅力回归,“只有这样,才能解决‘千村一面’。”
于是,这里的一草一木、一花一田都被精心打理,不起眼的农家院落在设计师笔下变成品质景观,文化展览、主题沙龙、民谣歌会接连落地,就连村口的稻田、屋前的溪流都散发着浓浓“文艺范”。南京收藏圈里的名人万俊,把他在大板巷的老物件博物馆搬到了响堂,名字还叫“桐月春至”。老门牌、旧票根、小人书……随手拿出一样,都是光阴的故事。
栀子花,是响堂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村里73户原住民,九成都有自己的花田,一到初夏,南京街头巷尾的栀子花基本都来自这里。办了两届的响堂栀子花大会,已经成为村子最大的节庆IP。从去年被南京市委宣传部认定为“我们的节日”端午文化传承基地,到今年请来毕飞宇,推出山谷生活季“念念不忘,唯有响堂”,一朵花的文化内涵被不断挖掘放大。
文艺赋能之下,越来越多的南京人发现了响堂的美,每个节假日,草坪上、水库边、山林里总是人头攒动,高峰客流超过人。参加完今年的栀子花大会,毕飞宇随即就有了新想法——他也计划在响堂打造自己的工作室。
把生活做成一门生意
乡村再美,留不住人、没有消费就产生不了价值。
从一开始,响堂的策划团队就在思考,什么业态能和响堂的文化相融共生?哪些品牌可以在这里生根发芽?如何寻找商业开发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平衡点?多轮头脑风暴,思路逐渐清晰:塑造以人为本的生活态度,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50岁的朱地兵是第一批与浦口文旅集团签订租约的村民,多平方米的房子连带一个不小的院落,每年租金收益就有20多万。他的房子,现在由“MALL姐”吴正梅运营。去年7月,吴正梅和儿子创办的栀咖啡一开业就冲上大众点评“南京咖啡热门榜”第一,最多的一天卖了多杯,爆款产品“栀子花拿铁”几乎来者必点。网友打趣说,江湾城的业主下楼点杯星巴克是刚需,开车来响堂喝杯栀咖啡才是消费升级。
吴正梅的另一个身份,是“响堂计划”的商业顾问。她的建议是,结合消费需求构思每栋房子的业态功能,成熟一个做一个。原来的村部改造成了高端融合餐厅,取名“村宴”;老村史馆经由设计师沈雷操刀,即将蝶变为会议中心,名叫“堂屋”;王锦绣家的老屋,很快也会变成莫干山系民宿……如今,17个品牌已经在响堂落地布局,乡村生活方式正被重新定义。
露营经济今年突然走红,在响堂,大马营去年国庆就抢占了风口,全球顶级的GLAMPING装备和无与伦比的山谷风景,让都市人蜂拥而至。10多个营位一席难求,接近元的客单价也挡不住潮流青年的消费热情,高峰时间段营业额能超过5万元,复购率高达30%。
响堂的生意,从线下做到了线上。今年6月12日,“叮咚买菜”悄然上架了一款定价为16.9元的生鲜商品——栀子花。一周时间,由23户村民供货的2万把栀子花,通过冷链物流被分销到上海和杭州,每批货都在上架一小时内被抢购一空。40年来,响堂的栀子花第一次拥抱了互联网。
浦口文旅集团的探索远未停步。相关负责人介绍,抢抓数字经济新赛道,企业将整合四方艺术湖区、响堂、求雨山文化名人纪念馆等文旅资源,引入NFT、元宇宙等虚拟技术,不断构建新场景、丰富新体验。
响堂的价值,正被越来越多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