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栀子,一般人最先想到的应该就是家里的栀子花了吧。汪曾祺有一段写栀子花的很有名的一段话:
“栀子花粗粗大大,色白,近蒂处微绿,极香,香气简直有点叫人受不了,我的家乡人说是‘碰鼻子香’。栀子花粗粗大大,又香得掸都掸不开,于是为文雅人不取,以为品格不高。栀子花说:‘去你妈的,我就是要这样香,香得痛痛快快,你们他妈的管得着吗!’
能够看到汪老师对于栀子花的形容是以“粗粗大大”、“极香”为特点,如果我们自家养过栀子花的应该也都知道这里应当指的是栀子花的变种花卉——大花栀子,其特点为花瓣大、厚,花香浓郁,常作为一种观赏花卉。
而中药中以其干燥果实入药的应为山栀子(下文中均称为栀子)GardeniajasminoidesEllis的干燥成熟果实,是我国卫生部发布的第一批药食两用中药材。在临床上广泛用于治疗热病心烦,湿热黄疸,淋证涩痛,血热吐衄,目赤肿痛,火毒疮疡及扭挫伤痛等。
栀子是一种常绿灌木,小的和两三岁的孩子差不多高,高的可以比一层楼还高些。
栀子的嫩枝上常有短毛,枝为圆柱形灰色。每个节上两片叶子相对生长,质感像是有一层蜡,在光下略微反光。
叶子形状多样,通常为长圆状披针形、倒卵状长圆形、倒卵形或椭圆形,基部楔形或短尖,李时珍非常形象地形容栀子“叶如兔耳”。
叶片上面是亮绿色,下面颜色较暗;叶脉叶片下面凸起,在上面平。
栀子花十分芳香,花期为3-7月,通常单朵生于枝顶。
花冠为白色或乳黄色,为高脚碟状,也就是花冠下部合生成狭长的圆筒状,上部忽然成水平扩大如碟状,非常优雅美丽。
花的顶部5至8裂,通常6裂,您也可以理解为有一般为六片花瓣。裂片伸展,倒卵形或倒卵状长圆形。栀子花是一种双性花,雄蕊贴生在花冠上面,由5枚相互分离的雄蕊组成;雌蕊粗厚,位于中央,柱头呈纺锤形。
作为入药部分的果实为卵形近椭圆形,果期5月至翌年2月,颜色为黄色或橙红色。长1.5-7厘米,直径1.2-2厘米,和笔帽大小差不多。
果上有像翅膀一样的纵行凸起5-9条,顶部保护幼果的宿存萼片长达4厘米。
栀子的种子个数很多,包裹在果实里,形状扁,近圆形而稍有棱角,聚集成团。
做成饮片时,栀子表面为红黄色或棕红色,多数有6条翅状纵棱,楞间有1条明显的纵脉纹,顶端有残余萼片,基底部稍尖,留有一部分残留果梗。
果皮薄而脆,略有光泽,内表皮颜色较浅,有光泽,有2-3条隆起的假隔膜。种子集结成团,深红色或红黄色,表面有细小疣状突起。气味不大,味道有一些酸和苦味。
入药时一般采收成熟果实,除去果梗和杂质,再晾干。
生桅子药性苦寒,药力竣猛,具有涌吐作用,用炒桅子可以抑制其苦寒之性。炒栀子的炮制方法为将栀子蒸至上气或置于沸水中略烫,取出干燥,再将栀子炒至黄褐色。
若将栀子表面炒至焦褐色或焦黑色,果皮内表面和种子表面为黄褐色或棕褐色,那便成了另一位中药——焦栀子。
焦栀子与栀子的功效略有不同,两者都苦寒,归心、肺、三焦经。栀子功效为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外用消肿止痛;焦栀子功效为凉血止血。朱丹溪说“治血病,炒黑用”,炒焦后其止血功能也会增强。栀子和焦栀子中的主要有效成分均为栀子苷C17H24O10,只不过焦栀子鞣质类成分有所增加。
栀子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在《药性论》中记载为“山栀子”和入药无力、多用于染色的“伏尸栀子”区分开来。在后来的医书中也有一些混记混用的情况,但大多分为山栀子与“伏尸栀子”两个种类记载。
《图经本草》中“入药者山栀子,方书所谓越桃也。皮薄而圆小,刻房七棱至九棱为佳。其大而长者,乃作染色。又谓之伏尸栀子,不堪入药用。”。
《雷公炮炙论》记载:“凡使,勿用颗大者,号曰伏尸栀子,无力。需要如雀脑,并须长有九路赤色者上。”
这里提到的“伏尸”在道教和一些中医典籍中都有提及,与人的死亡和尸体有关。《太上洞玄灵宝五符序》载“尸常欲人死,故欲攻夺,此之谓也。凡道士、医师,但知按方治身,而不知伏尸在人腹中,固人药力,令药不效,皆三虫所焉。”句中“伏尸”隐藏于人腹中,可以使药物疗效减退。
经前人考证,“伏尸栀子”就是水栀子,但将水栀子和药用栀子(即山栀子)分开仍然有一段曲折的历史。
50年代末期,《中药志》认为“水栀子”为栀子的变种,定为大花桅子GardeniajasminoidesEillsvar.grandifloraNakai,之后的《新华本草纲要》、《新编中药志》均沿用此说法。90年代末《中国植物志》第71卷,将“山桅子”和“水桅子”并为一种,都记为GardeniajasminoidesEllis,只在形态上做区别,在命名上不分别对待。到21世纪初,谢宗万经过实地调查,将“水桅子”作桅子的新变型,定名为长果桅子Garde-niajasminoidesEillsf.LongicarpaZ.W.XieetOkada。
看这张表我们就能把这三种栀子明确的分辨开来:大花栀子花大,山栀子和水栀子花小。而区分山栀子和水栀子则通过果实来分开,果小而圆的是山栀子,长而大的是水栀子。
经过上文的介绍梳理,我们能了解到在古籍中有“山栀子”和“伏尸栀子”两种栀子的记载,山栀子多入药,伏尸栀子多作为染料。而“伏尸栀子”经过考证等同于“水栀子”,水栀子在最新的研究中被命名为“长果栀子”。
“伏尸栀子”在古籍描述中最有特征的就是“无力”,并记载其“无清内热之效,能散肌肤之热,用之失其功,三焦热邪不得清,目赤黄疽不能除,损其效”,所以我们可以推测“无力”应当就为药效低的意思。
现代研究也表明,山桅子中桅子苷含量高于水桅子。文章开头我们就讲过桅子苷是《中国药典》规定的主要药效成分,具有镇痛、抗炎、抗内毒素、保肝利胆、脑缺血保护等多种药理作用,到这里我们也能理解为什么以山栀子入药了。
《中国药典》中规定的栀子入药部位为干燥果实,也就是全栀子,在本草古籍中栀子仁、栀子皮也都可以单独入药。
东汉时期,以全栀子入药为多,《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含有栀子的方剂有10首,均为全栀子入药。
元代时出现了较多根据取类比象的方法探讨栀子入药部位的讨论,如朱丹溪就提出“治上焦、中焦连壳用,下焦去壳”“治胃病在上者,带皮用”“仁能屈曲下行,降火从小便泻出”。经典名方“桑杏汤”一方中,《温病条辨》记载用“桅皮一钱”,该方轻宣温燥,治疗上焦外感风热,吴鞠通用桅子皮清泄上焦肺热,符合桅子皮“连皮泄肺火”的传统中医理论。
不过现在因为去皮操作繁琐,全国大部分均已简化用全栀子,在湖南、河南还有少数地区保持将皮和仁分开使用的习惯。
栀子的使用非常广泛,经典名方“化肝煎’“宣郁通经汤”“茵陈蒿汤”“栀子豉汤”“防风通圣散”“龙胆泻肝汤”“滋水清肝饮”“越鞠丸”等都有栀子的身影。
栀子除了临床的使用以外,还是一种非常好的染料,并且它的色调几乎不受pH值影响,在中性或碱性溶液中,耐光和耐热性会得到提高。
栀子不仅可以染纤维,还可用于糕点、卤菜等食物的染色。
下面是给学医的人看的
《本经》:"主五内邪气,胃中热气,面赤,酒疱皶鼻,白癞,赤癞,疮疡。"
《本草经集注》:"解踯躅毒。"
《别录》:"疗目热亦痛,胸心、大小肠大热,心中烦闷,胃中热气。"
《药性论》:"杀蟅虫毒,去热毒风,利五淋,主中恶,通小便,解五种黄病,明目,治时疾除热及消渴口干,目赤肿痛。"
朱震亨:"泻三焦火,清胃脘血,治热厥心痛,解热郁,行结气。"
《纲目》:"治吐血、衄血、血痢、下血、血淋,损伤瘀血,及伤寒劳复,热厥头痛,疝气,汤火伤。"
《本草备要》:"生用泻火,炒黑止血,姜汁炒治烦呕,内热用仁,表热用皮。"
图文编辑:杨懿排版:朱昱林校正:邵天赐杜佳蓉姚庆指导教师:张会永张会永谢谢您的支持,鼓励老板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