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临钱选八花图卷之水仙
八花图描绘了海棠、梨花、杏花、水仙、桃花、牡丹等8种花卉,由八段拼接而成,不知道是画的时候拼接,还是画完拼接成手卷,没有落款,只右下角钤“舜举”印一方,拖尾处赵孟頫题跋。
一般评价恽寿平的花鸟格调高,钱选当然在他之上,论画花,钱选大概是全世界画花画得最好的人,妩媚中见风骨,很难把握。
把画放大看细节,纸张纹路跟现在的宣纸不一样,类似皮纸,云龙宣之类,似乎更细腻一些。钱选的画质感温润,纸张大概也是原因之一。当然,更重要的是他的修为之类,从画上看,大概是个温和的人吧,不是直接表现力量,力量含在那里,以柔克刚。元代画家开始内敛,跟社会环境变化应该有关系。
钱选的画不见笔锋。花青里调了淡墨,其他颜色似乎也加了点淡墨,显得沉着,一般极淡墨画两三遍而成,从遍数看,明清工笔是遍数少了,几乎一遍勾成,双钩填色,显得概念。钱选还是宋人方法,只不过绘画载体变了,由绢变成纸,纸的质感会让画面看起来更淡柔一些。
原大临摹,稍微显得小了,画起来有点吃力。
6.钱选桃枝松鼠
原作藏台北故宫,纸本,临的时候选了绢,想看看纸绢转换后的效果。临的时候网上没找到高清大图,对着画册画的,画册不是太清晰。
原作没落款,印章我总怀疑是后人加的,目前所能见到钱选不多的几方印章,刻的都一般,常理推断,面对这样的画,他会盖一方不怎么样的印章么,我想不会。
对完美主义来讲,钱选应该是个完美主义者,画面一丝不苟,不多不少,总是恰到好处。
一般说钱选提倡士气,倡导戾家画,从他所流传的画来看,从技术上,跟宋画区别不大,所不同的是,宋代画院画家只是一种工作,完成订件,钱选的态度似乎带点自娱,自己真喜欢,投入的感情就会更多,钱选与宋画所不同的是态度。
绘画演进,后来的工笔写意都变成概念,钱选的画用工笔界定也不准确,钱选其实是“写意”的,写心中之意。后来的文人画太多,如果以钱选的画做标准,大概没几个算的上文人画。
画这张时在岛上,每天顺着环岛公路看大海,天蓝的不像话。
7.钱选花鸟图卷之梅花
花鸟图卷由三段拼成,自己拼的,还是好事者,或者收藏家所为,就不知道了,更像后者所为,便于保存吧。
临的最后一段,原作38公分宽,尝试放大临摹,宽度放大到56公分。
绘画问题有时候不单是技法,大小也是一个问题。宋代的画不管放多大,都是完整的。明清就不行,原作多数都像垮掉一样,放大更不行,明清可以放大看细节,看笔墨,多数画面构图不够严谨。
钱选喜欢画白花,不管梅花杏花。这里就有个问题,我看宋画的时候也是,花是白的,纸,或者绢,质地就不能是白的,否则衬不出白色,要么纸本身偏灰,或者自己做底。目前见到的钱选的画纸张都是灰的。
临的时候自己做了底色,偏暖色调,淡赭墨先刷几遍。
画之前先刷遍清水,或者做底,会让纸性更温和一点。我喜欢画之前这么做,要画的画先用清水刷一遍底,好像,心里对这张画就有底了。
钱选的画多数像蒙了一层雾,不知道是时间久了褪色,还是画的时候就偏淡,应该画的时候就偏淡吧。
整体不那么显眼,是我喜欢的效果。
8.钱选八花图卷之栀子花
钱选叶子画法很有特点,有点像水彩。这张栀子花的叶子画法,淡墨画出动态,外形,整片叶子用清水染一遍,将干未干时淡墨花青画叶脉,反复数次,方法像画水彩画。
叶子边沿处理,也不是一遍画成,淡墨,花青,汁绿调墨,也是反复数遍,又不能画腻了,不好控制。
钱选对形很敏感,这点跟宋画一样。物体边沿都有点厚度,不单薄,整体画面就显得温厚。
说莫兰迪是西方八大,我觉得气质上钱选和莫兰迪更接近,灰调子,安静,耐看。八大冷峻孤绝,并不平静。莫兰迪和钱选给人的感觉都是平和的,不激烈,不会给人情绪反应。画家与画家比较也只是个人感受,世上并没有相同的人和画,有时候只是便于理解吧。
9.钱选八花图卷之梨花
临摹用的蝉翼宣,便于拷贝,宣纸太薄了,底没做好,不过倒是另一种斑驳效果。原大临摹,画起来很吃力,以后还是要稍微放大点临摹,尺寸太小的话,有些画我发现放大十公分左后临摹刚好画起来舒服。是不是古人平均身高偏矮一点,矮十公分左右,尺度刚好合适,这是我瞎想的,并没有逻辑关系。
钱选似乎对枝干特别用心,梨花枝干上的横纹,也是两三遍画成。
把画调成黑白的,像素描。
用笔也是,方法有点像画素描,用写书法的方法双钩执笔画,根本没法画,只能用类似执钢笔法才能画出,临摹宋人小品的时候也发现了。
双钩执笔,对这么小的动作根本完成不了,拉长点的线条可以,单钩执笔就舒服多了。
法无定法,执笔也是,以舒服为准,林散之就是三指执笔。规矩太多是文化衰老的标志,规矩束缚的结果是馆阁体,网上说成语太多就是语言老化了,有道理,规矩太多,成语太多,不是有文化,是老化。
10.钱选八花图卷之梅花
这张构图很有意思,中间枝干笔直向上,又不突兀,少见。
相关文章:
临摹笔记(一)
童话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链接可进入西局书局收藏艺术品元专场售卖会。
郑贤成郑贤成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