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滦林西矿第一俱乐部回忆
作者:咏俪
人老了总爱回忆儿时的美好时光,而我至今不能忘的,一个是在故乡河北省广宗县度过的童年的六个春夏秋冬,还有就是林西矿第一俱乐部,那儿曾是我儿时游玩的天堂……我记得远远都能望见“工人乐园”四个大字矗立在门上,格外引人注目。面朝西开的大门上两只和平鸽造型的霓虹灯,每当夜幕降临时,闪亮发亮,两只鸽子的翅膀忽明忽灭,仿佛在振翅飞翔。进门之后是一个圆形的大水池,中间的假山下,碧绿的荷叶下各色金鱼摇头摆尾,让游人们忍不住驻足观赏。池子东面紧挨着的是一架紫藤,茂密的叶子下垂挂着串串紫藤花。藤下常有老人坐着休息乘凉。靠北墙是用木栅栏围起的鲜花棚和花窖。露天苇帘下摆放着数百盆鲜花,种类繁多,姹紫嫣红。当时如果有比较知名的花要开放时,就提前在俱乐部西门外墙上贴出海报广而告之。曾有一次昙花开放,一次铁树开花,吸引了林西数千人前来观赏。南面的矮栅栏后边有成片的花草,花开时五彩缤纷,游人如织。尤其是夏日的夜晚,北面的茉莉花清香扑鼻,南面的夜来香郁郁芬芳。林西矿的养花匠是能手,冬天也可以透过玻璃窗看到花窖中盛开着各种各样的鲜花。对着西门是一个红顶铁瓦小礼堂,内有舞台、放映室,设置可容纳几百人的座椅。一般小型汇演、会议、放映电影足够用。礼堂的东部是露天剧场,大舞台(与小礼堂舞台相通)下面是木板钉的排座,可容纳千人以上。一些国家级、省市级文艺团体和一些知名演员都在这儿演出过,如煤总文工团、省曲艺团、市京剧团等。著名歌唱家于淑珍、京剧须生马连良等曾登台演出。当时一般由矿上发票,但票数有限,没票进不去。于是,相邻不远的俱乐部南面南工房的房顶上、墙头上就站满了观众。我家住南义山,和一部只有一马路相隔,小时候常跳墙进去,有时被逮住了送出来,逮不着就白捡了。更多的时候是搬着高凳子站在剧场东墙外看演出。东边还有一道墙,有一个内部门。剧场北面平房内是林西矿文艺爱好者的家园。有京剧团、评剧团、梆子团、皮影团、魔术团等。再往东出小门的北面平房内是武术组、摔跤组等。爱好武术的职工常在树下舞刀弄枪。这里有一片很大的场地,年在南面建了一个大型水泥圆型舞池,每当周末晚上举办交际舞会。林西矿鼓乐队伴奏,一时红火得很。东南面的平房内最早是图书馆、阅览室,后来改为棋牌室。东面一墙之隔是开滦机厂的浴室。我小时候贪玩,下午放了学常去俱乐部内遛达一圈。除了在一部看演出、看电影外,再就是夏秋之际在墙边的草丛中逮蛐蛐儿。有鸣叫声大的“孙悟空”(圆头)、串铃声的”猪八戒”(扁平头),还有三个尾巴的“油葫芦”(母子),不会叫。捉来之后放一个小罐内斗蛐蛐儿。用一个掐架草去碰蛐蛐儿的触角,它就会“嘟嘟儿”地叫起来。有时和别的孩子斗蛐蛐儿,一方将另一方咬跑为胜。得胜的蛐蛐儿洋洋自得地振翅而鸣。有时我们晚上在俱乐部内玩捉迷藏,因为地方大,藏起来很不容易找到。暑假期间,尤其在下雨之前,蜻蜓飞得很低。我们找来大扫帚在俱乐部东边的空地上捉蜻蜒,或在草丛中用脚蹚来蹚去,逮蚂蚱或“老扁儿”。还有就是采来结实的掐架草,两人互相套上使劲拉,拉断了对方的草为获胜者。春天,我还爱在俱乐部大院内的草丛中寻找长有几片叶子的小杏树苗,小心冀翼地连根拔下来。这是人们吃完杏之后将核丢下发芽长出来的。我把它小心地移栽在我家的小院子里,盼望以后吃到杏子。可惜的是一棵也没成活。再就是在大圆舞池内练自行车。我骑车就是在那儿练会的。车座高,只能掏大梁,把腿从车架空中穿过去蹬。不知摔了多少次才学会了。冬天无雪的时候,在俱乐部广场上玩陀螺,下雪结冰后滑冰或打雪仗。最受益的还是在阅览室看报刊杂志,使我们增长了不少知识。在十六中上了初中以后,这些俱乐部中的游戏基本停止了,直到在开一读高中,后来到滦师英语班。再后来,我在林西矿参加工作,又时常去俱乐部纳凉、赏花……然而年7月28日,大地震,一夜之间毁掉了这个历经数秩春秋的工人俱乐部,也毁掉了几代林西人的血汗成果。如今遗迹已荡然无存,留下的只有人们对那些年代美好的记忆与无限的怀念了……注:诵读者,马秀春,唐山十九中69届毕业生,热爱写作和朗诵。尊敬的老铁们,腾讯的算法有变,不再按时序推送文章,而是按阅读频率推送,只有被设置星标、文章被点赞、点在看,才能及时收到推文,请大家动一下手指,对本号和本文来一番指指点点!!谢谢指点!请长按或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