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高兴,在年即将结束之际,又遇到了一部反应社会现实问题的电影,而且,这一次捆绑了每一个人都跳不开的话题——青春。
年中《悲伤逆流成河》上映,这部根据郭敬明同名小说改编,以校园欺凌为题材的青春电影,尽管也有一些令人诟病的地方,但大家都觉得,至少,它摆脱了《同桌的你》、《匆匆那年》、《左耳》、《栀子花开》这些青春电影无病呻吟的矫情与造作。
至少,它开始将触角伸向了社会现实问题,做出了有力的反击,也带给了人思考,尽管可能拍得并没有那么深刻。
同样是讲青春,昨天上映的《狗十三》,却找到了故事的另一种叙事手法。它远比《悲伤逆流成河》深刻,但同时又有华语影坛里优质青春电影的踪迹,即聚焦和放大青春与成长内部的龃龉与破碎,探讨少年与成人两种不同秩序的冲突。
电影的故事梗概是:13岁的少女李玩,由于父母离异,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正处于青春期的她渴望了解、陪伴和爱。在“要听话”的中国式教育里,李玩也完成了属于她的“成人礼”。电影中,父亲希望通过一条宠物小狗完成与女儿的和解与沟通,李玩为狗取名“爱因斯坦”,暗潮涌动的青春因“爱因斯坦”意外走失,开启了它汹涌又无奈的成长之路。
对此,可以提取到的一条关键信息是:父母离异下,一位和爷爷奶奶一同生活的小姑娘,在中国式教育下,完成了父母既定的“成人礼”。
我们都知道,父母离异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他们或许会很阳光或许也会很极端,但肯定都会有一面,是深不见底的孤独。而父亲送给自己的那条狗,成为了自己最真实的镜像。所以李玩,在这条狗上投注了自己所有的感情与大部分的时间。
这时候,电影的第一个高潮来了。
因为意外,爱因斯坦走丢了,但家人却并不愿意花精力去寻找,为了应付李玩,继母只能给她带来一条新的狗并骗她说这就是爱因斯坦。终于,李玩对成人世界的困惑和不满情绪爆发了。
她孤独绝望,她歇斯底里,甚至无奈困惑。在父亲软硬兼施的高强度压力下,李玩开始学着去妥协。
电影中有一幕经典的镜头是:有一天,弟弟用晾衣架打狗,狗开始大叫起来,父亲也用拖把打狗,狗瑟缩在角落里叫得更为惨烈。李玩这个时候才突然意识到,在这样环境下成长起来,并不受待见的狗狗,不正是显得与新家庭格格不入的自己吗?
李玩开始蹲下去,慢慢靠近,用手轻轻安抚,在心底里承认了新的爱因斯坦。
或许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李玩真正明白:谁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不愿意被驯服,但在各种压力下,我们总是被推着往前进,哪怕这条道路或许并不是我们自己的选择,但我们总归要成长,因为我们不可以选择我们的家庭和父母。
所以,我们要选择接受它,只是为此要付出的代价,真的太大了。就像是家人不顾及李玩的感受,将新的爱因斯坦送去“狗肉火锅店”,在众目睽睽之下夹起狗肉时,李玩佯装着不露情绪,只为不让父亲难堪。
她开始学着长大,明白hypocrisy(伪善)这个单词的真正含义。
她开始归顺于成年人的体制,自我规训,并不动声色的成长为一位大人。
近几年的青春剧和网剧,总是在刻意的剔除掉青春的一切杂质,呈现的整体画风是单纯美好,就算伤感,看起来也是淡不知味。但其实真正的青春,是私人化的、内省性的刻画,每个人的成长阶段中,都一定有一段与成人世界的抗衡,那是我们开始怀疑这个世界,学会伪善的开始。
成长的过程中,总是有一些人,在无声无形中“谋杀”青春。
“谋杀”这个词,从来都不只是动作,更是一种形式。比方说,一个看起来无伤大雅的玩笑,一个看起来没有意图的举动,或仅仅是一句“为你好”的初衷。
《悲伤逆流成河》里,易遥说:“你们没杀过人吧,你们今天就会知道,杀人是什么滋味。”
于是她转身,奔向大海。
站在岸堤上的人动手了吗?但他们给的伤害,是以“吨”都难以衡量的。这样看来,《狗十三》与《悲伤逆流成河》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它们找到了所有人的青春痛点——在那些努力长大的日子里,到底是谁“谋杀”了我们的青春。
感谢曹保平导演,在呈现一部成熟的商业青春电影的同时,让更多中国父母可以有自省与反思,也让年轻一代有更多的思考,希望他们在未来教育自己孩子的时候,可以问心无愧。
最后,用豆瓣网友的精彩短评结尾。
哦,对了,这部电影年就拍完了,那时候赵薇的《致青春》火得一塌糊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