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若英后来,那蓝色裙摆上的栀子花

刘若英:后来,那蓝色裙摆上的栀子花

-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或许每一个真诚炽热的生命,都有一段凄美的故事。然后爱情的花没有开,生命里却长出了一棵大树。

最初知道刘若英,不是听歌,也不是看她的电影,是听说了一段她和陈昇爱情故事,看到了她在节目中给她的“恩师”下跪。

当时想,这是一个多么诚挚而勇敢的女人,完全没有偶像的包袱,即使是在镜头前,她哭着笑着,也是敞开全部的自己,向着那个深爱而不可得的男人。

也许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气质,70年代的女生,没有现在的女生那么大胆,那么热辣,但是就像杨千嬅说的,她们却都得一个“勇”字挂在胸前。她们都曾剖肝沥胆地去热爱,不虚伪、不做作、不阻拦!

或许每一个真诚炽热的生命,都有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然后爱情的花没有开,但是那段时光却在生命里长成了一棵大树。

知道了情深缘浅,知道了情到深处无怨尤,知道了世事终须忍耐,知道了命运终究是一个人的禹禹独行,不追过往而勇往直前。

那些活得酣畅淋漓的女人,都是满身伤痕,但是满面春风。

那些活得文艺的女人,都是云淡风轻,但是情有独钟。

为爱痴狂:真正懂得爱的女人,爱从来不用别人估价,只会自己衡量。

说起刘若英,不能不提她在电视剧《人间四月天》里的角色,她演活了那个被徐志摩折磨到“天人公愤”的张幼仪。

或许是她自己的生命里,有过那种爱而不得的深刻体验,所以她的表演幻化成一句歌词的话,正好是陈昇的那句“把悲伤留给自己。”

现实中的张幼仪是一个强大的女人,她承受住了命运给与她的全部的悲伤,并且报之以爱。她赡养徐志摩的父母孩子、她替徐志摩收尸办理后事、她自己成长为民国时期中国最早的一批女企业家。直到后来,仁至义尽,她才嫁给了一位香港的医生,晚年安稳,高龄过世。

现实中的刘若英也是类似,她用尽了全部的痴情后才结束了兜兜转转的爱情,在41岁的时候嫁人结婚,生儿育女。她唱歌、拍戏、演话剧、做导演、写书,哪一行都做得情深隽永、别具一格。她就像一杯悠悠的奶茶,从未浓烈,却回味悠长。

看张幼仪和刘若英就知,若你敢为爱痴狂,真正懂得爱的女人,爱从来不用别人估价,只会自己衡量。

该聚的时候聚,该散的时候散。尽心尽力、却不带心机;无怨无悔,已然在生命的最高级。

就是“想要问问你敢不敢,像你说过那样的爱我;”就是“想要问问你敢不敢,像我这样为爱痴狂。”

FOND

DREAM.

-后来,已来-

后来,但我们都已成长为过去,纵使回头也不是把你寻觅,只是那落满裙摆的栀子花瓣,清香依然......

4月17日,刘若英开了“陪你——刘若英线上演唱会。”还是那杯奶茶,还是那个刘若英,灯光亮起,那个女学生模样的女子,依然干净,依然安宁,依然还在。

看得让人眼泛泪光,看得让人嫣然一笑。

后来,已来。那个时候我们梦想的未来,现在已经静静地,卧在我们的脚边。

快乐也好,悲伤也罢;成功也好,失败又如何?而我们,还是我们本身,不曾改变的是时光里的那个人!

光阴荏苒,我们不曾厉声尖叫,但是我们也从未缴械投降。倔强,是柔软在生命里抻出来的最强韧的“面筋”!

后来,当我们都有一段生命成长为过去,纵使回头,也不是把你寻觅,而是寻找时光中的自己,只是那落满裙摆的栀子花瓣清香依然......

心有青葱,不怕老去。你看到“我”今天的文艺,那就是青春永恒的样子。女人,美丽无需特别绽放,因为岁月浓情无可阻挡

文字和声音,是女人的第二张容貌,贴身的内衣。当你看到“她的”文字,听到“她的”声音,你就能够感受得到她对于生命的诚意。

哪怕是眼角爬上来一点鱼尾纹,哪怕是皮肤不再那样收紧,但是依然是那件白色的衬衫,依然是那个文艺的女人,依然是那样不慌不忙写着文字,依然是那样不紧不慢地唱着歌!

心有葱青,便不怕老去。你看到“我”今天的文艺,那就是青春永恒的样子。

女人,美丽无需特别绽放,因为岁月浓情无可阻挡!

FLAYAWAY.

当我不顾一切无止尽追寻。

看到这里,希望你喜欢。

附:这是我从前写下的,关于张幼仪的文字,作为“福利”,就放在这里吧。也只是揣测,那时有那时的角度。

林徽因去世以前是见过张幼仪一面的,而张幼仪竟也是去了,带着徐志摩的儿子阿欢和孙辈。

两个从未正面交锋但是却纠缠了一生的女人,到最后才完成她们的了结。

没有原谅与不原谅,没有泪水和宽宏大量,两个女人无声地打扫心灵的战场。

林徽因已经不能说话,她只能扭着头,看呀看;

张幼仪板着脸,一直没有说话,脸色也不好看,但是终于没有爆发。

事后她回忆说:“我想,她此刻要见我一面,是因为她爱徐志摩,也想看一眼他的孩子。她即使嫁给了梁思成,也一直爱徐志摩。”

我觉得,她的话说对了一半,或者说至多一半。

人总愿意往让自己舒服的地方想,张幼仪是痴爱着徐志摩的,所以她想象着林徽因和她一样,对徐志摩有着不解的深情,其实林徽因对徐志摩的感情,和她自己对徐志摩的感情没有半分的一样。

林徽因和徐志摩之间,有着最深的过往,这过往的深情在林徽因的诗里到处都是。

“那一晚”。“那一晚我的船推出了河心,澄蓝的天上托着密密的星。那一晚你的手牵着我的手,迷茫的星夜封锁起重愁。那一晚你和我分定了方向,两人各认取生活的模样。到如今我的船仍然在海面漂……到如今我还记得那一晚的天,星光、眼泪、白茫茫的江边!到如今我还想念你岸上的耕种,红花儿黄花儿朵朵的生动……”

林徽因和徐志摩有着太深的过往,那过往深刻到她们俩之间的任何一个不论和谁在一起,都只能够生活,但是绝不可能有一个人,把她们的心全部捂热!

她(他)们都没有完整的生命、完整的爱可以给另一个人,她(他)们无法背叛过去,背叛过去就等于背叛了生命。

但是她们之间,不是哪个外力强行拆散,而是她们俩太想像,像到没有任何一个努力向前一步,向前一步就可以天长地远,但是她们没有在相同的时刻,相同的地点,向前跨越。她们注定要在各自分离的生活中把对方思念,在彼此的思念里把爱情成全。

所以我相信结婚之后,林徽因对家庭是忠贞的,她是带着诚意在和梁思成生活,但是她的生命一分两半,任何时候都不可能在无形的世界里,放下另外一半。

徐志摩和陆小曼也依然,而且可能到后期残破的更多。

所以张幼仪对林徽因的解读是错误的,她没有经历过,她也永远不可能真正懂得她们之间的感情。

如果她说林徽因对于徐志摩是爱,那想天长地久的爱情在分开的一刻就已经放下。

如果她不能理解林徽因对于徐志摩是情,那难以忘记的痴情一天都没有分开。

我想,林徽因最后要见张幼仪,不是因为对于徐志摩的爱,她是在谢幕,她是想了结。

她在死前已经和生命中的一切一一做了告别,她留下诗句告诉梁思成,“现在我死了,你,――我把你再交给他人负担!”

所以她要见张幼仪,要见徐志摩的孩子,这见面不是为了放不下的爱恋,而是早已放下的了断!

爱已逝,情永在,最后了断。

张幼仪之后,林徽因未见任何人,直至去世。

心已放下,便可安眠。

年12月3日于盘锦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

-End-

来自丽华说

欢迎扫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izihuaa.com/zhyh/548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