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姐
宁姐,凝心姐姐、邻家姐姐,是南京女性的共同名字。logo设计以“宁”字为基础,以微笑侧脸为主体,以丝带挥舞为象征,体现了知性慧雅、昂扬向上的美好形象。
赵真,年出生,南京晨报记者。她热心公益事业,连续五年组织并参与乡村小学改造项目。她热衷推广响堂村的旅游和文化,将自己的院子改造为“朴育小院”,让更多家庭走进响堂,让更多孩子回归自然。
浦口栀子姑娘:
源于孩子爱心义卖的花香公益
六月的响堂,栀子花香袭来,沁人心脾。如今六月金陵城的栀子花,可以说是被响堂这个老山脚下的网红小村庄“承包”了。
作为土生土长的浦口人,赵真见证了响堂村的“蝶变”、浦口的发展。也许是灵机一动,在栀子花丛中长大的她创造性地将公益与栀子花结合起来,让孩子们参与公益,组织南京的中小学生上街义卖响堂村栀子花,利润作为暑期乡村改造的经费。
年6月,南京有多个家庭、十多所学校参与义卖,响堂栀子花为甘肃武威的长城小学和五墩小学筹集了7万多元的改造款,给他们新建了厕所,更换了教室的门窗。“我们一直致力于用募捐来的财物进行乡村小学改造,后来发现,将自己努力得来的金钱用于公益事业,公益会变得更加纯粹、也会更有意义。”
品栀子之美,细嗅花香氤氲。女性视角下,赵真细腻的观察,让卖花这件小事变得更有价值。三年时间,参与栀子花义卖的身影已经从赵真一行人、中小学生扩大到了媒体和一些爱心企业。
“我们一开始也没想到卖花可以筹到这么多钱,因为活动第一年非常成功,所以我们每年都做,我们明年会做第四年。”
水滴石穿,朴育童真
在媒体工作的契机,赵真接触到了公益活动。最开始,她和几个朋友组织了“水滴公益——乡村改造”公益活动。之后连续五年,每年的暑期,赵真都会去到一所山区学校,改造学校的硬件,带给当地孩子一个快乐的夏令营。
正如栀子花的花语——一生的守候,公益事业是没有尽头的。年,赵真将目光投向家乡,她和几位志同道合的朋友将响堂村自家小院子打造为朴育小院,开启了探索自然教育,共享美学生活之旅。
朴育小院的围墙、栅栏、花花草草都是孩子们一起参与改造的。这个“都市圈最美花园”中的“最美小院”,已经迎来了上千个孩子。孩子们假期来到乡野间,悉心培育花草,靠劳动收获果蔬。
她是“看见月亮的人”
赵真联合妇联发起了朴育小院妇女微家,致力于儿童友好及家庭共同成长工作。微家成立后,多次组织困难家庭的孩子来小院过快乐周末和夏令营活动。同时,小院联合了许多南京的中小学及家庭,一起为贫困地区妇女儿童带去力所能及的帮助,并得到新华日报及南京电视台等诸多媒体的报道。
每年夏天的公益活动,赵真都会带上自己的孩子去山区亲身经历。“利用假期时间,少则半个月多则二十天,带上孩子一起做公益,让孩子感受各地的风土人情,孩子会在潜移默化之中成长。从学校老师反馈来看,我的孩子是有担当的,有爱心的,有责任心。”
“满地都是黄金,总有人,抬头看见了月亮。”用笔墨香佐着栀子香,在响堂抒写着动人篇章。作为一个母亲,她期望着更多孩子,享受好的读书教育环境的同时,也能回归村野,体悟祖辈的不易,在乡村,广阔天地也会大有可为。
内容来源:南京市妇联宣传部
编辑:严艺
校对:羊娴
审核:孙蕾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