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
面朝艺海,春暖花开
略记寿州乡村生活(四)
文/刘亚莉
今年的三月中旬至前不久,我来到寿州乡村,在这里住了一段时间。还记得30余年前我来这里时,有一条土路,现在改成水泥路。
如今,麦地连着油菜花海,景色如画。
于是我写了一首诗,题为《千畦·花满路》:
乡村草色绕横塘,雨过天晴敛雾苍。过眼春云花满路,千畦麦绿不觉长。
我住的屋子,打开窗户就能看到绿色的麦地。小鸟飞来飞去,叽叽喳喳叫着。
屋门外的一楼是客厅,还有两间卧房。楼上是两间卧房,餐厅、厨房设在前院。
院子里的棕榈树、松树郁郁葱葱的。有一个菜园,种着吃的菜蔬。比如:随着节气生长的黄金菜、辣椒、豌豆、蒜、韭菜、西红柿……。还种有芍药花、栀子花。
大门外的对面,有一棵香椿树。成熟季节,人们就会把它摘下来做成香椿炒鸡蛋。传华养的鸡在野地里跑着。不远处的水塘有鱼,农人有时在此垂钓。野鸭也来这里。
其实,“有生命的自然事物之所美,既不是为他本身,也不是有它本身为着要显现美而创造出来的。自然美只是为其他对象而美,这就是说,为我们的眼睛得到满足。”(黑格尔《美学》)
对我而言,乡村生活其实很简单。除了写诗、画扇,我隔三差五去赶集,在集市上,买活鸡,回来请传华做红烧土鸡吃。
那些日子里,平时吃饭,人多的话,有时十几个人,少时,四五个人。一日中午,我做了几样菜,诸如:凉拌芹菜叶和黄瓜丝,油炸土豆块、槐花炒鸡蛋、辣椒炒豆腐皮、清炒豇豆、醋溜白菜、白菜豆腐,传华做红烧土鸡……,没想到,九人吃饭,基本光盘。在我看来,做自己喜欢吃的菜是一件很快乐的事。
另外,我喜欢赏野花,绿植、树木自然生长。
有时,我在一张小桌上,摆我画的乡村扇面,与品的茶(白茶、黄山毛峰),还有摘下来野花留影。我想,我带着画扇回北京后,会想起我在乡村的美好时光。
我在《花开郊原》诗中写到:花开几度过郊原,雀鸟啼鸣自在闲。阅尽人间烟火气,归真落笔纵横间。
写到这里,想起一句话:“生命中一定要有所热爱。不见得我们能够将自己热爱的事情作为职业,但一定要有一件事,它是我们在所有其他人、事、物上付出时间与心力的充分理由;它是我们作出任何努力的发心所在。”
时间飞逝,我在乡村绘出三十余个扇面,写了二十余首诗,其间,写的三篇杂记:《略记寿州乡村生活》(一~三)在《寿州文艺》平台刊载,在文章下,留有这样几条评论:“风景处处美,留与有心人。”“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充满着诗情画意,只要你愿意留心,你每天都会生活在诗一般的意境里。”
之后,我写略记寿州乡村生活(二)于年5月12日刊载在《寿州报》,标题为《寿州略记》,此文略有修改。
在此感谢《寿州文艺》平台、《寿州报》为我的写作提供了园地。
最后想说的是,“行走不是所谓的丈量,走过无声却能留痕。”
我从京城来到寿州乡村小住,感觉空气新鲜,而最难得的是:身心健康是无价的……
刘亚莉:女,美术教师、(网络)诗人、著名画家戴泽先生弟子、鲁迅书店书画艺术首席顾问、人文艺术博主。自幼受父亲熏陶学习绘画。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得益于赵一唐、金煜、郜宗彦、李蕴平等老师的亲授。丝网版画《十渡》入选年北京市中小学美术教师美展,在北京世纪坛展出,入编年《中国美术教育优秀论文书画作品集》;素描《静谧的校园》于年入选北京市美术教师书画作品展;年《疏影如虹|刘亚莉素描风景画集》由江苏凤凰出版社出版;曾在北京、南京与画家举办画展;为翻译家赵彦春译著《人间四月天·林徽因诗集》插图;年水彩画《花》在北京廖静文故居“静庐”举办的著名画家戴泽师生作品展展出。从去年秋天开始绘扇,其中的7个扇面于年10月参加古北口御扇街扇面展;年10月中旬至年年初,绘的十余个扇面在鲁迅书店曾经展示。曾撰写多篇教学文章在《光明日报》、《中国中小学美术》、《中华环境与生活》、《北京教育研究》、《中国现代教学论坛》、《中国美术教育》等报刊、杂志上发表。
刊头书法丨黄先舜
寿州文艺编辑部
主编│王晓珂
副主编│金茂举张梅
编辑部主任│黄锐
常务理事│牛玉革葛厚远曹燕张宇鲍润
编辑部成员│王群聂浩李军泽陶标杨华成涂德轩胡三虎刘慧新朱公荣张进
摄影编辑│王玉明宋桂全许珍杨静
写出你的故事、写出你的精彩,这里是你自由自在的蓝天,任你飞翔!欢迎你的来稿: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