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基督山伯爵
也许《甜蜜蜜》看了很多遍,总觉得刘若英的《后来的我们》有些许《甜蜜蜜》的影子。比如周冬雨的人设,比如两人在北京(香港)一起奋斗,比如都恋爱过又分开,比如多年后再相见。
如此一来,北漂版的《甜蜜蜜》--《后来的我们》就相形见拙了。虽然说,奶茶一直强调这是改编自她自己写的微博短篇小说《过年回家》,名字来自五月天的歌《后来的我们》。
但抱歉,小说我看了,两发小一起在外奋斗,一起回家报平安,充其量只是一个背景设定。
《后来的我们》也好,《后来》也好,歌曲本身表达的情绪都差不多,都是分手后对另外一方的长相思,跟电影的侧重点并不相同。
电影的侧重点放在两人的北漂奋斗史上,还是一个贫贱夫妻百事哀的俗套故事。男孩和女孩两人在回家的火车上认识,老家也靠的很近,都来自破碎的家庭。相比之下,男生更好一点,大学毕业,小饭馆老板的儿子。女生惨一点,学历不高,回去都没有亲人一起过年,还得去刚认识的小哥哥那里一起过年。
女生换了好几茬男朋友,男生一直在身边陪着。女孩开心的时候怕她受骗,女孩伤心的时候嘘寒问暖,雪中送炭。最后终于走到了一起,虚伪势力的同学聚会却暴露了男孩脆弱的内心。发泄,吵架,崩溃,最后终于分手。错过了,就是一辈子。
男孩的游戏终于给他挣来第一桶金,有了北京的大房子,有了曾经在乎的一切,却没有了女孩。
这个剧情很刘若英,刘若英唱的那些歌,包括与陈升的那些拉拉扯扯,都给她贴上了文艺女青年的标签。她热衷公益,粉丝众多,歌曲也在KTV里排行榜前列。80后的你肯定听过《后来》,《原来你也在这里》,很适合大学毕业之后说分手的痴男怨女。
她加了一些北漂的故事,很生动鲜活。虽然是台湾导演,但有些经历体验是类似的。台北的房价也很高,与台湾大学生一样,北漂的大学生都有蜗居住地下室的经历,都有吃泡面打游戏工作前景一片灰暗的种种,都有舍不得打车寒风中等公交的过往。当然日子会越过越好,不然早就回老家了。
但正让你觉得故事将遗憾收尾的时候,编剧开始丧心病狂地猛撒文艺鸡汤了。飞机航班取消雪地交谈那一段简直是“灾难”,两人开始文艺地互说衷肠,而我坐立难安。在想,两位情绪这么高,为什么不像《新白娘子传奇》一样唱出来呢?
在刘若英客串的《相爱相亲》之后,田壮壮到刘若英执导的《后来的我们》,继续不懂声色地饰演父亲。依然在平静如水的气氛里感动你,上次的主题是父母爱情,这次的主题是过年回家。
过年回家是两人关系的纽带,你会为之打动。春运再堵回家的票再难买,你也要回家。虽然父母会催婚,虽然父母年纪越大越唠叨,虽然你不耐烦,但女主角父亲去世了都要回家,男主角给她回家多了个理由,多了一份温暖。
正是回家的温暖和对前任的怀念,电影虽然拍的不太完美,但你认真看之后仍然会为之感动。如果你有类似的北漂、沪漂经历,或者你有放不下的前任,那就戳中你的泪点了。你看到结尾的彩蛋,你会哭,举牌子真人采访大合唱的套路屡试不爽。
与《栀子花开》、《睡在上铺的兄弟》、《同桌的你》一样,都是打的回忆杀的营销牌,都是歌曲的原唱者参与创作,都请的流量演员,只不过这次是金马影后的周冬雨。虽然你会感觉比张曼玉的李翘差点意思,但也没差多少。
只是营销方对本片的期待值太高,甚至通过抢预售票锁场再退票的方式来提高电影的热度。为了票房,也是无所不用其极了,早已丧失电影想表达纯粹爱情的本意。资本就可以为所欲为,文艺青年奶导也被裹挟无法自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