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因为疫情,女孩们失去了很多精心打扮的机会,在过去的一年里不修边幅到极致。实际上,有不少人都开始认真经营自己的社交平台,玩起了换装,或是在彩妆上做各种大胆的尝试,反倒比从前更精心,也更专业了。那些日常生活中用不到的大亮片、红色绿色的眼影,也都成为了在社交媒体上吸引住粉丝的宝贝。但要说这些换装类话题中最火的,莫过于古风类。抖音平台的热门话题里,永远都少不了古风变装这一项,不管是变身西域女子还是苗疆女子,还是火了好一段时间的那个“你好像我奶奶”,都有不少古风妆容的弄潮儿参与。细致但飞扬的眼线、一直晕染到眉梢的腮红、额间描绘的花钿,都向大家呈现了古风妆容的魅力。爱奇艺自制综艺《登场了!敦煌》也不例外,明星嘉宾们除了要探寻敦煌洞窟的奥秘,为大家做历史科普,更是需要在一些环节里还原敦煌壁画上的人物。这样探秘与剧场穿插的历史向综艺虽然之前也有很多,但大多围绕着明清两代,像这样直接把敦煌壁画上供养人妆面放到现实中,让明星深度还原古人装扮的,还是第一个。在这档综艺里,你能看到钱正昊、魏晨等一众男艺人披甲上阵,效仿古诗词中征战沙场的故事;也能看到一向大大咧咧的谢可寅穿上古装礼服,戴上繁琐的金饰,学习古代礼仪;同时还有历史爱好者、曾经在《令人心动的offer》中收割大批迷妹的李浩源,穿上新郎官的衣服,在古代“结了一次婚”。当然,对于女孩来说最具吸引力的还是古代服饰和妆容的走秀,模特们仿照敦煌壁画上供养人的样子,为自己化上别具古典韵味的妆容。所以今天,我们就围绕着《登场了!敦煌》中嘉宾们所提到的颜色,说一说古代的造型妆容。
页岩黑
妆面中的页岩黑,主要体现在眉妆上,在古代,眉毛被称为七情之虹,它能够作为辅助,表现出不同的情态,让脸更具有立体感。“愁眉”“啼眉”“绿眉”都是古代诗词中用来夸赞女子美貌的词语,因此,眉毛也成了鉴别美人的一大要点。古代的女子要想拥有完美的眉型,就必须对自己狠一点,先是把自己的原生眉毛剃光,然后再画上假眉。如果说在现代,眉毛只有半截的是美妆大佬,那么在古代,眉毛剃光都不一定算得上是,因为大家基本都剃光。还记得《甄嬛传》里的娘娘们为了几斛螺子黛“大打出手”吗,在古代不管是什么时候,优质的画眉颜料都是不可多得的。在战国时期,很多年轻女子用烧焦的柳枝画眉毛,那也是最早的眉笔,但这样画出来的眉毛颜色并不均匀,也没有流畅的形状,直到人们发现石黛也可以用来画眉,这才放弃了柳枝。所以石黛,也就是最早的“黛”,在屈原的《楚辞大招》中记载“粉白黛黑,施芳泽只”,说的就是石黛。石黛的制作方式比较繁琐,先是要取专用的黑色矿物,将其放在石砚上研磨成粉末,再加上水调和,质地与当今的眼影粉相似。比起柳枝,石黛在描绘形状和显色度上都有着很高的优势,其青黑的颜色更是符合当时的审美,让妆面看起来典雅大气。在《甄嬛传》中“千金难得”的螺子黛始于隋唐时期,是一款产于古波斯国的进口化妆品,它的使用方式相对就要简单很多,不需要研磨,沾上水就可以使用了。螺子黛的颜色同样也是青黑的,但颜色相比石黛会较浅,在阳光下青色要比黑色更加明显。或许这就是四大爷口中“螺子黛适合化远山眉”的原因了。朱砂红古风歌曲中常常出现“红妆”这个字,这个词起先用来形容女子的盛装。当时的化妆品种类较少,大多是一款胭脂就能画完几乎全脸的妆容,所以用“红”字来形容当时女子的妆容特点。到了后来,因为古代美妆事业的发展,这一词不止用来形容妆面,更是用来形容美女,或者是艳丽的花卉。来自小红书博主:HiccupHaddock但不管“红妆”的意思变了多少回,它都与古代妆容中对于红色的运用有着极强的联系。古代妆面中的红色来自于胭脂,而胭脂的制作方式又可以被分为很多种,比较粗制的胭脂大多使用红蓝花制作。将花瓣捣成浆,然后再加上酸栗子、淘米水一起淘净胭脂,让其中的黄色素被溶解,剩下花瓣浆中的红色素。然后再加上防腐材料阴干,就能得到红艳的胭脂膏了。但这样的胭脂膏颜色较薄,长期使用对于皮肤的伤害又大,所以在当时有条件的人家都会自己精制胭脂。《红楼梦》中的风流公子贾宝玉就总是帮着家里女孩们淘胭脂,在“喜出望外平儿理妆”中更是详细描述了自己制作胭脂的方式。图片来源:微博唐弋婷先用上好的胭脂拧成汁,上好的胭脂多用玫瑰花、栀子花制成,然后将胭脂渣滓淘澄出来,配上花露放在笼上蒸制。这样制成的胭脂,只用细簪子挑一点,抹在手心里,然后再用水化开,抹在唇上,剩下的那些打两腮应该就够了。《红楼梦》虽是小说,但其中的细节却一点也不夸张,看看慈禧制胭脂的方式你就知道了。她可不只是用胭脂制胭脂这么简单,而是要在京西妙峰山采摘砂红色玫瑰花,花瓣的颜色必须统一,这样做出来的颜色才正。图片来源:微博唐弋婷从几百斤玫瑰花中挑出一二十斤还不算什么,接下来则是要耗费人力,将上好的花瓣用汉白玉石杵捣成浆,过滤,然后加上白矾注入胭脂缸,最后把上好的蚕丝剪成缸口形状,浸泡入原浆成型。等到丝棉纸上挂上了一层厚汁,就可以取出来,隔着玻璃晾晒了。这样的胭脂用在脸颊上,会有喝完酒后两颊泛红晕的感觉,原来慈禧才是微醺妆的鼻祖。秋香黄
还记得《花木兰》中刘亦菲额头上的黄色颜料吗,那其实是在仿照中国古代妆面中的鹅黄妆,鹅黄,又被称为鸦黄、约黄、贴黄,或是花黄,《木兰词》中“对镜贴花黄”说的就是这款妆面。鹅黄妆的名字由来,就是因为当时的女孩用黄色染料染画或者贴于眉间,当作花钿。这款妆容盛行于南北朝和唐朝,由于当时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许多人都逐渐爱上了佛像的慈眉善目,也喜欢上了佛像金黄的颜色,仿照佛像的样子为自己的额头涂上黄色。在南北朝时期,女子化鹅黄妆用的是“约黄”的手法,在前额仅涂上一半黄色,然后用清水推开,向周围延展,让黄色颜料完全晕染开。《花木兰》中刘亦菲的妆容,就是参考了南北朝时期鹅黄的画法。而在唐朝,鹅黄妆的操作方式是将额头全部涂成黄色,没有深浅的变化,十分灿烂夺目。鹅黄主要用彩色光纸、绸罗、云母片、蝉翼等制作而成,并用颜料将其染成金黄色,后期也有染成红色或者翠绿的,除了平涂外,还有人将其剪成不同的形状,贴在额头、酒窝、鬓边的位置。这样看来,鹅黄妆不光颜色鲜艳,还能够反光,真的是将佛像的金黄色仿到了极致。而其中的云母粉可以用来解热,蝉翼可以祛风,如果有需要还可以加上美白嫩肤的珍珠粉。这才是真正的养肤彩妆吧!对于古代女子来说,虽然可选择的化妆品不多,但她们却用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出了不同风格的妆容,把生活中的感受转化为美。而像《登场了!敦煌》这样的历史向综艺,更是为我们还原了当时人们的精致生活,这部综艺,我先追为敬了!图片来源
抖音/新浪微博
﹀
精选回顾
﹀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