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是什么导致的 http://m.39.net/pf/a_4637854.html
栀子花开幸福来
栀子花开似雪白
千朵万朵等我摘
栀子花开百里香
朵朵都为幸福来
今日我来采花做花露
明日采花送她酿酒哎
栀子果熟似黄金
双手捧出颗颗都是心爱
福鼎地道好药材
漫步在这美丽花海
相约相守一起看年年花开
栀子花开幸福来
栀子花开须等待
冬季含苞夏日开
栀子花开时日短
请君珍藏莫徘徊
百朵千朵凝成一滴香
至香献给至爱的人哎
栀子花语来表达
用我四季青翠不凋的心怀
守护你一季盛开
相知在这花香时节
愿用一生守候你一世花开
栀子花开幸福来
——彭小妮
伴随着清脆的歌声,著名音乐人彭小妮这首专为福鼎市花——栀子花而创作的《栀子花开幸福来》款款走来,走进了福鼎栀子花海......
车行福鼎茗洋,还没踏上这片潮湿的土地就已经闻到了清新的栀子花香。
栀花盛开,满树绽放,白的蕊,淡黄的花瓣,墨绿的叶芽捧着一朵朵小花。
摘一朵栀子花,研成墨,用我笔尖把多年思念写下。香气晕染那些青春的叽叽喳喳,落花携少女长长的心事埋入泥中,深情就这样被永远留下,我永远的栀子花。
栀子花开啊开
栀子花开啊开
像晶莹的浪花盛开在我的心海
栀子花开啊开
栀子花开啊开
是淡淡的青春纯纯的爱
因为栀子花开的季节,和学生们的毕业时间重叠,再加上曾经有一首流行歌曲推波助澜——会唱《栀子花开》的同学们请举手,然后自爆一下年龄——栀子花曾经作为“毕业花”而风靡,也算是一位过气网红了。栀子(Gardeniajasminoides)成为名噪一时的流行花卉,总有些莫名其妙的缘由。近的是《栀子花开》,远的嘛,则是因为一位大美女。
《史记》云:“千亩栀茜,其人与千户侯等。”由此可见,历史以来,栀子就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经济作物。
清乾隆福宁知府李拔在他所纂《福宁府志·药属》中就有明确记载:“山栀子,一作枝子。佛书呼为簷匍,花开六出,其实七棱,亦名越桃。”
黄栀子作为传统农业特色产业,早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就在福鼎贯岭镇栽植成功并外销,现已推广到其余10个乡镇,种植大概6万亩。目前福鼎市已成为福建省唯一大面积种植黄栀子原料林的生产基地。
年10月,福鼎市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决定福鼎市市树为油桐,福鼎市市花为栀子花。
游客赏花
栀子是怎么流行起来的
五代十国时的后蜀主孟昶[chǎng],有两项增加自身修养、提高审美能力的小爱好:一是爱好奇花异草,二是爱好美女佳人。孟昶最为宠爱的美人要数“花蕊夫人”,世传此女生得雪肤花貌,故号作“花蕊”——只是后来后蜀亡了国,她被宋太祖赵匡胤收纳。
至于收集奇花异草呢,由于在蜀地尽人皆知,所以孟昶总能间或遇上进献花苗或种子的奇人。比如青城山的知名道士申天师,献来了两粒种子,号称“红栀子种”,说是入山访道,仙人所赐,自己不敢留,所以送来了。
17世纪HendrikvanRheede制作的木刻画,栀子被错上成了红色。
孟昶挺高兴,仙花出现,乃国家祥瑞啊。申天师得了赏赐,全部散予民间穷苦百姓,便入山修道去了,这所谓的“红栀子”就被种下,由专人养护。后来开了新花,确然是栀子花的模样,香气袭人,最受蜀主喜爱。孟昶一高兴,命令宫人把这栀子花的图案,画在团扇上,绣在衣服上,更以绢素鹅毛为材料,按花形制作为首饰。后人有诗道此事曰:“红栀花种自仙岩,点缀钗梁绿鬐衔。香似宫梅兼有色,画宜团扇绣宜衫。”花蕊夫人也爱这栀子花,她说,这花可和牡丹并论呀!
宫中之事,半真半假地传到民间,可就添油加醋起来。老百姓只听说蜀主得了“红栀子花”,花蕊夫人十分喜爱,却不知道何等模样,凭借想象,就把白色的栀子花传说成了鲜红色,也制作团扇、衣服、首饰之类,一时间蜀中无论男女,都以身上带有红色栀子花图案为荣。
“红栀子”直到花落结果,才显出“红”的本意——栀子果实多为橙黄色,少有极红,这两枚种子栽种出的红栀子,果实红色,以此为染料可染出赭红色。后蜀文人景焕撰写《野人闲话》一书,记有其事。
川原庆贺(KawaharaKeiga)绘制的栀子
民间流言的生命力不能小觑[qù],直到民国时《宋代宫闱史》一书中,仍将花蕊夫人赞许的“红栀子”,写作开花鲜红色。但也是由此之故,蜀地观赏、栽种栀子花之风,从之前的不温不火,变成风靡一时,民间对于栀子的喜爱,也一直流传至今。
是幽香还是熏人一个大跟头
在唐朝时,人们就早已知晓了栀子花的香。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之中写道:“诸花少六出者,唯栀子花六出。陶贞白言,栀子剪花六出,刻房七道,其香甚。相传西域薝[zhān]蔔[bó]花也。”“薝蔔”一词出自佛经,是梵文“Campaka”的音译,泰戈尔有一篇《金色花》,选入中学语文课本,这个“金色花”就是“Campaka”。到底栀子是不是“薝蔔”,自古以来的博物学家多有不同的见解,也有人认为薝蔔是木兰科的黄兰(Micheliachampaca)。
黄兰
蜀地栽种、观赏栀子的风俗由来已久,刘禹锡在此地也见了不少栀子花,给他的好友令狐楚的唱和之作中,刘禹锡写道:“蜀国花已尽,越桃今已开。色疑琼树倚,香似玉京来。且赏同心处,那忧别叶催。佳人如拟咏,何必待寒梅。”诗中所谓的“越桃”就是栀子,洁白的颜色,加上沁人心脾的幽香,这两点都可供玩赏吟诵。
然而栀子花虽有香气,却生在南国,耐不住北地风寒。到了宋朝,士大夫们对于植物的“风骨”尤其看重,香味是加分项,弱鸡则是减分项,如果能像梅花一样,又洁白,又清香,又耐寒,那才是最好的。栀子就吃了亏,因着怕冷,风骨不太行,再加上栀子花初开是白色,开到后期渐渐变成黄色,也不是特别坚贞如一,所以在南宋张翊的《花经》中,只能名列“三品七命”。
栀子花开放之后渐渐变黄
而且关于栀子花到底是幽香,还是惹人嫌弃的浓香,也历来为人争论不休。明朝人王世懋在《花疏》里头说:“栀子,佛经名薝蔔,单瓣者六出,其子可入药入染。重瓣者花大而白,差可观,香气殊不雅,以佛所重,存之。”这里受了嫌弃的重瓣栀子,正是在明朝时渐渐兴起的品种。如今重瓣栀子的中文名叫“白蟾”,花市上常见贩卖,反而单瓣的栀子较少见出售。
至于气味嘛,大约各有所好吧。汪曾祺写道,如果栀子花会说话,它对那些差评的回答一定是:“去你妈的,我就是要这样香,香得痛痛快快,你们他妈的管得着吗!”毕竟,此花香得如此浓郁,性情应该也不是一般的直爽。
栀子花的重瓣变种
不是白花吗,怎么又黄了?
《史记·货殖列传》中言道:“若千亩卮[zhī]茜[qiàn],千畦姜韭,此其人皆与千户侯等。”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拥有大片的栀子田,就会很富裕。栀子自古以来就是重要的经济作物,果实可以用来染色,在两晋之前,是最为重要的黄色染料。
主要用于染色的物质,是栀子果实中的“栀子黄色素”。由于这种色素可溶于水,因此古人将栀子果实用冷水浸泡,而后再煮沸,所得的液体可直接用于染黄,不但可染衣物,也可以染器具。只可惜,栀子染色一来颜色较为暗淡,二来比较容易褪色,所以在汉代以后,渐渐为其他的天然染料(比如槐黄)所取代。
栀子的果实。
不过,“栀黄”这个颜色还是一直流传了下来,并成了文人笔下的一种修辞选择,用来表示面容憔悴。比如陆游《病中戏咏》中有诗句说,“雪白纷残鬓,栀黄染病颜”,人的脸色呈现栀子黄,不是什么好事,行将就木了。挽诗里间或可见“栀黄”,读起来特别沉痛。
至于“栀黄”到底是什么颜色呢?唐朝韩偓[wò]有首诗里这么说:“鹅儿唼[shà]啑[dié]栀黄觜[zuǐ],凤子轻盈腻粉腰。”小鹅雏的嘴,和栀子染黄的颜色相近。我们想象一下迪士尼故事里唐老鸭的三个侄子,应该差不多可以领会了。
栀子黄色素的主要成分是藏红花素(Crocin)和藏红花酸(Crocetin)。名贵的食品香料番红花(Crocussativus)会把食物染成黄色,也是由于这些成分。
对了,顺便说一句,如今倒是有不少用栀子染色的方法,比古时更便捷,特别是采用媒染法之后,颜色也可以持久保存。在文艺青年们喜爱的“草木染”中,栀子再度扬眉吐气,也算是古法翻新,属于文化自信的一种体现。
栀子的果实不仅能为人所用,还是栀子得名的缘由。李时珍说:“卮,酒器也。卮子象之,故名,俗作栀。”也就是栀子的果实像酒器“卮”——按今人考证,卮可能起源于樽,主要具有筒形腹、单形环纽盖的特征。看文物的图片,我十分艰难地姑且认为,所谓栀子果实像“卮”,理解起来需要富有充足的想象力和包容心。
晾晒栀子果
栀子性味苦、寒,入心、肝、肺、三焦经,具有泻火除烦、清热利尿、凉血解毒的功能。用于热病心烦,黄胆尿赤,血淋涩痛,血热吐衄,目赤肿痛,火毒疮疡;外治扭挫伤痛。临床用于治疗黄疸型急性传染性肝炎,小儿过敏性包皮水肿,风牙火痛、毒疮、便血等症。用栀子作原料制成的有栀子金花丸、安宫牛黄丸、牛黄上清丸等中成药。
人们对黄栀子的药用认识始于一个亲情故事。相传,福鼎分关当地有一位村民以樵耕为生,一天,他上山砍柴,在返回家的途中,因天黑路滑,不慎摔下山谷,腿部严重受伤,人昏迷过去。直到第二天清早,人们才发现并将他背回家。因没有钱看病抓药,他的母亲向人们打听青草良药,在一位好心人的提示下,经过几天的翻山越岭,终于在深山中找到了野生黄栀子。她按旧方法将栀子捣碎,加入面粉、蛋清、酒,经调匀后敷在儿子的伤口。果然,疗效挺好,几天后,这位村民便可以下床走动。民间青草药师善于积累经验,后来还以栀子干、栀子根配成药,为村民解决治病的问题。
西汉时期的玉制酒卮(栀子哪里像它了?)
栀子花开幸福来。祝愿各位花友的栀子都茁壮成长,香得人头晕眼花。
文章来源:白茶时间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